[摘 要] 阐述了全媒体背景下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意义,分析实效性面临的现实问题与瓶颈,探索提出增强实效性的实施路径。
[关 键 词] 高职;思政课;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7-0084-02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在“互联网+”冲击下,在全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加大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探索实践,让思政课既“旗帜鲜明”,又“多姿多彩”,老师“下对功夫”,学生“学得进去”,意义深远而重大。
一、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大學时期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其原有的知识基础和价值观念还不是很牢固,容易受到外界的冲击而偏离轨道[1]。全媒体背景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宣扬我国主流价值思想,增强意识形态认同感,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高职院校思政课主要开设“基础课”“概论课”“形势与政策”,从不同角度开展教育引导与思辨,必须旗帜鲜明地占据这个意识形态主阵地,筑牢“爱党爱国”“四个自信”的思想根基。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长期以来,,部分高校只重视专业课、重视技能培养,在德育、思想教化、思政课建设、“三全育人”方面发力不足,这不得不为我们教育导向敲醒警钟。思政课,是涤荡心灵的灵魂课程,提高其教学实效性才能让当代大学生面对多样多元的价值理念、纷繁复杂的各类思潮始终擦亮眼睛、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交织或冲突时,作出理性判断、形成正确取舍。
(三)打造思政金课的需要
打造思政金课,是提升思政课建设质量的重要举措。思政课好不好,是金课还是水课,课堂效果说了算,教学实效说了算,学生评价说了算,不能仅仅为了高阶而“跳高”,课堂包装的高大上,学生听了“迷魂仗”,不能仅仅为了创新而“推新”,满堂尽是“新鲜事”,基本理论还不了解“怎么回事”。思政课教学内容既要体现“前沿性”,也要考虑“接受度”,教学形式既要体现“先进性”,也要充分运用“互动性”,学习过程既要体现“群体探究性”,也要充分考虑“个体能动性”。思政课理论的深浅、理解的难易,都是相对的,都植根于实效性,服务于课程建设目标。
二、全媒体背景下思政课教学实效性面临的问题与瓶颈
(一)社会环境“散”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微博、微信、抖音等App成为大多数人的必备工具,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趋势。社会上、媒体圈、朋友圈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抓人眼球的资讯,一些“标题党”更是大行其道。除主流媒体传播的主流声音之外,还有很多是打擦边球,迎合个性化需求。社会环境的“散”、媒体信息的“乱”,与思政课要求的“净化思想”“涤荡灵魂”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构成严重挑战。
(二)学校要求“松”
部分高职思政教学机构不独立、教师数量不足、课时不够、经费不到位等情况依然存在。部分高职院校领导研究思政育人不够,带头讲思政课、带头听思政课不够,人才培养方案对专业课着墨较多、倾斜较大,对思政课设计不高、要求不足,思政课教学标准与计划,与新时代要求、全媒体发展形势融合不够,课堂教学效果长期无法实质改善。
(三)教师不善“教”
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全媒体信息的狂轰滥炸,对教师职业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当前教师主动性、主导型、权威性被大大弱化,更多的是充当思想引导者、教学组织者、潜能激励者,而这些对教师职业的要求必将以几何式成倍增长。好的思政课老师不但要懂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要以理论弄通经济形势、社会万象,不但要玩转“课堂”,还要玩转“手机”,了解学生喜欢的App,目标是提升为一个“完人”,其压力可想而知。
(四)学生不愿“学”
“00后”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无网不往、无网不欢。很多人喜欢在宿舍打游戏、刷抖音、玩直播,陶醉于虚拟的空间“自嗨”。而且很多高校大学生自己也不愿意去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论,觉得对自己以后的工作起不了多大的作用[2]。在社会喧嚣浮躁的笼罩下,在海量信息的刺激下,在部分周围同龄人消极情绪的诱导下,如果思政老师再不能提供新鲜的观点、信服的论证,就可能导致部分大学生上课打不起精神,教学实效性大打折扣。
三、全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实施路径
(一)提升思政课实效性之“纲”——构建高职顶层设计
高职院校党组织要真正认识到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外部形势的复杂性、思政课的不可替代性,切实担当起加强思政课建设的主体责任,在提高政治站位上用力,在加强组织领导上发力,在推动政策落地上着力,坚持不懈地抓好思政课建设。要将思政课和思政工作纳入学校总体规划,在党委会、日常工作中,真研究、真布置。要重视思政课队伍建设,严格核定专职教师岗位,在编制内配足,不得挪作他用。要重视马院建设,在资金、政策上给予适当倾斜。要加强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思政课程教学计划与标准、课程思政规范与要求的对接协调。要注重隐形课程,学校整体育人氛围、服务意识,看似与“思政课”不直接相关,但实质上却是“一脉相承”,感动之后是感恩,共鸣之后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