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独立学院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在独立学院转型期的关键时期,论述应用技术类大学视域下独立学院实施“三生教育”的重要意义,结合独立学院自身特点及当下的社会现状,着眼于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最终目标,着重从三个方面对应用技术类大学视域下独立学院实施“三生教育”的途径和平台进行了思考与设计:即立足独立学院自身实际情况,积极联合家庭与社会机构,构筑“三生教育”“房屋式”模型。
[关 键 词] 应用技术型大学;独立学院;“三生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6-0018-02
“三生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把“人”真正引向生命领域、生存世界、生活未来,其终极目标是育人,是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思想同向同行并且符合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办学宗旨。因此,应用技术类大学视域下独立学院实施“三生教育”的研究愈加显得重要与迫切。
一、“三生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说到底是人的思想建设、灵魂建设,聚焦的是造就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等学校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三生教育”的内在驱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社会普遍认同性,对各个领域都具有指导意义。“三生教育”是通过教育的手段让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以及生活教育,逐步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从而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行为,是受教育者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内化信念、外化行动的过程。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聚焦的培养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同频契合、一脉相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三生教育”内化信念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对“三生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为其指明了发展方向,,是实施“三生教育”的内在驱动力。
(二)“三生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在表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需要价值的引领作为内在的驱动力,同时需要通过“三生教育”这类教育活动不断实践,在践行中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被实践与领悟的过程中互生互化、相互推进、不断深入,共同推动高校学子自身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二、应用技术类大学视域下独立学院“三生教育”的思考与设计
“三生教育”既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之一,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互生互化、相互推进的一体两面。独立学院作为国家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当仁不让地积极推行。
(一)立足独立学院自身特点,打造“三生教育”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也为独立学院打造“三生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
1.加强顶层设计,着力制度建设
第一,獨立学院开展“三生教育”必须加强顶层设计,着力制度建设。应当充分运用制度的硬性约束力将“一岗双责”制落到实处。第二,应从全院的角度统筹协调党、政、教、学、团等部门的相关工作,形成整体性、结构性的教育合力。第三,应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监管,确保“三生教育”落实、落细。第四,各部门应对自身实施情况全面负责,灵活运用各种形式方法,鼓励本部门员工积极参与到组织实施“三生教育”的工作中去。
2.着眼于应用技术本科办学方向,积极优化课程设置
应用技术类本科大学具有“高等性”“专业性”“应用技术性”和“人文性”的特征。所培养的学生应融知识、能力、人格素养为一体,能较好地适应社会职业的转换,具备可持续的终身学习的能力。“三生教育”对独立学院转型成为应用技术类本科大学具有推动作用。
“三生教育”对独立学院的发展转型意义深远。因此,建议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专门开设“三生教育”作为必修课程。“三生教育”在内容结构上包含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及生活教育三大块,内容涉及诸多学科,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因此,“三生教育”课程设置应该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授课模式,采取模块化、开放性的形式进行授课与考评。应坚持以“培养学生成为真正的人,在获得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最终走向幸福”的教育理念为目标导向,充分吸纳与调整相关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课程设置。
3.努力克服自身不足,不断优化师资队伍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之一。“三生教育”的对象既包括全体学生又应涵盖所有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学校应积极发挥“教师发展中心”等机构的枢纽作用,利用“三生教育”增强教师的教育责任感、使命感,培养一批真正喜欢教学、乐于教学的优秀教师,营造“三生教育”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