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王科文,董鹏,伍洁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1年50期 本文字数:2563
[摘 要] 新时代对高校
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
课程思政”要求教员充分挖掘不同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根据项目管理概论课程特点和“思政”内涵,从课程背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介绍了本课程的课程思政设计与实施,力求通过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进一步贯彻“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协同育人理念,不断完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有机融合。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课程建设;思政要素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50-0078-03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2017年2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如何将做人做事的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成为高校教员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2]。课程思政改革正是针对这一高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实践中长期存在的“痛点”,强调所有的教员都有育人职责,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2]。
一直以来,传统理念中高校的专业课教员大部分都抱有“‘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学科’‘技术学科’等非政治类学科都是基于客观的理论实际来授课,并不涉及鲜明的价值导向”这一理念,他们认为“思政”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员的任务。另外,专业课课程学时数一般比较紧张,在教授专业理论知识的时间尚且不足,很难另有时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以教员在讲授专业课时一般不会将理论内容引申到价值引领和思政教育层面,这一现象明显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高校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想法背道而驰。所有专业课教员必须担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军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展开思政建设的育人职责。
高校专业课教员已深刻认识到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一方面可培养学员的职业道德及专业精神,另一方面并对学员的长远发展起积极作用。然而通常教员在实际操作中,要么在授课中生硬地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进行简单组合,要么在完成专业知识讲授后单独提出思政教育内容。这样很容易导致专业课程教育和思政教育开展呈现“两张皮”现象,学员很难顺其自然地接受思政教育。因此思政教育的开展必须依托专业课程内容,专业课程的建设必须以思政教育为引领,二者必须相辅相成、同向同行、密不可分,形成协同效应。
本文针对项目管理课程重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结合新时代所赋予的育人责任和育人使命,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结合课程背景,定位思政目标
(一)结合课程建设背景定位各主体层次思政目标
项目管理概论课程是本校装备经济管理本科专业首次任职课程,该课程教学内容立足于项目管理理论系统和九大知识领域的讲解,跟踪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发展的前沿,重视项目管理方法、手段的应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广泛的应用性。该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基本知识和工具方法是构成学员装备采购管理理论和能力的重要部分,是从事装备采购管理工作所必备的能力素养。该课程在为学员系统学习装备项目管理的基本方法、手段,提高系统、全面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专业课程教学,,具有极强的专业背景,直接关系到学员未来的职业规划,与学员的就业发展紧密相关。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要提高学员的专业理论水平,扩展专业知识领域,更要锻炼学员面向实际、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能力。通过项目管理概论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求学员成为项目管理专业知识的“专”才,更要成为一个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修养的人。
传统的项目管理概论课程在体系设置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通常更注重理论知识的输出,缺少了“道德修养、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方面的培养,为今后学员在工作岗位上进行项目管理实践,为国防事业转型贡献力量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进一步研究学员自身特点,现阶段装备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学员大多是“00后”,他们性格分明,自信、开放又独立,关注自我发展,同时也非常关注国家发展大局,满腔报国热忱。一方面现处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00后”学员多是网络原住民,他们汲取着信息时代互联网上日新月异的“网络文化”,另一方面对网络诱惑缺乏自制力,在基于人工智能的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MOOC等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推动的教学改革中,更需要加入课程思政理念“以正视听”,在培养高素质的项目管理专业人才的同时指导“00后”大学员明辨是非,成为德才兼备的项目管理专业人才。
专业课教员对课程思政主体的关注重點往往在于课程内容,忽略了对课程思政对象即当代学员群体本身性格特点方面的洞察,无法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们每日每夜的日常琐碎,无法感同身受他们所遭遇的复杂激烈的思想碰撞,单一调整课程内容并不足以消解网络时代带来的不良的社会思潮。唯有将课程思政放置于协同育人的背景下,从育人观念的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协同共创,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营造和谐、平等、友爱的课堂氛围,为时代立心,纳入新时代的育人主体,考量教学内容和学员特点双方主体,开启“协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