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王晶晶 王亚旭 张卫 张雨 冯松浩 赵泽月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1期 本文字数:2738
[摘 要] 静脉用药调配技术是一门跨学科
课程,传统的单纯以药学专业教师授课并不合理。借鉴国外“无界化”先进教学理念,打破院系界限,联合药、护、院三方共同建设静脉用药调配技术
课程,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为交叉学科课程建设提供新思路。
[关 键 词] 静脉用药调配技术;“无界化”;三方共建;交叉学科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1-0082-03
“无界化”,是指没有国界的限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可以将“无界化”这个含义广义延伸成为没有专业、院系,乃至于学院其他部门之间的限制,这样就可以从宏观的角度实现“无界化”理念在课程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无界化”教育理念最初是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简称NYP)提出并付诸实践的,他们将此理论应用于建筑、语言、教学、项目等各个方面,打造出全方位“无界化”校园体系。其核心是让不同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参与到同一个项目中,以项目为载体深入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在这里,系部或专业的界线被弱化,不同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可以随着项目的不同而随意组合,灵活而高效。在与其他专业师生合作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不仅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其专业领域、视野和思路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通过在NYP研修班的学习,笔者深刻领悟到“无界化”理念可以充分合理地整合教学资源,,非常适用于具有多学科技术相互渗透融合的交叉学科教学,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非常值得尝试应用。
静脉用药调配技术是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课程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在实习及工作中快速适应医院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简称PIVAS)的岗位需求,其教学内容既包括药学专业学科技能,又涉及护理专业学科技能,是一门多学科技术相互渗透融合的交叉学科。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作为一种新型的工作分支,其人才培养过程还处于探索阶段。我校药学专业开设静脉用药调配技术课程已有数年,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由于院系设置所限,授课教师都是药学类专业方向,缺乏护理专业技能授课能力,即使长期在医院PIVAS进修,在注射剂的调配及注射器的使用等环节也很难达到护理专业老师的操作熟练程度。师资力量的薄弱严重制约了静脉用药调配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借鉴国外先进的“无界化”教学理念,根据静脉用药调配技术学科实际,本课题组重新组建了“无界化”师资队伍。由药、护、院三方共同制订师资培养计划,分别选派药学及护理专业的专任教师赴PIVAS进行培训学习和挂职锻炼。由PIVAS专业骨干负责全程一带一指导,并制订考核标准。挂职锻炼内容涵盖PIVSA各个工作环节,其中药学专业专任教师重点挂职锻炼岗位为静脉药物处方审核;护理专业专任教师重点挂职锻炼岗位为静脉药物的配置。考核合格的老师可以参与静脉用药调配技术课程的授课,考核不合格的需要继续挂职培训,直到合格为止。最终培养出拥有扎實专业知识和丰富一线工作经验的静脉用药调配技术课程双师队伍。由经过长期系统培训并有着丰富配液经验的护理专业专任教师负责配液操作环节的讲授,由药学专业专任教师负责擅长的处方审核环节的讲授,由医院PIVAS业务骨干负责PIVAS工作流程的讲授,药、护、院三方合作共同建设静脉用药调配技术课程。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择2018级和2019级药学专业共计299名学生作为对象,分别以不同的师资队伍对其进行静脉用药调配技术课程的讲授。
(二)方法
实验组为2019级药学专业共计160名大二学生,以“无界化”师资队伍集体授课;对照组为2018级药学专业共计139名大二学生,单纯以药学专业教师授课。课程各模块设计及教师分工情况见表1。
(三)考核
全部课程结束后,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理论和实践考核;顶岗实习结束后,对学生及实习单位进行教学满意度调查。
(四)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