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自然科学基础生物”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

2022-02-15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本文作者:朱为菊 丁兆建 王学荣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3期 本文字数:2981

  [摘           要]  “自然科学基础(生物)”是师范类院校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的通识必修课程,该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和人文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以“自然科学基础(生物)”课程为载体,挖掘课程思政的内容,并采用不同的方法融入课程教学中,对教书与育人的同频共振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自然科学基础(生物);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3-0055-03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培养人才的作用。课程思政理念最核心的就是抓住课程改革,深入挖掘所有课程中的思政育人功能,科学地设计内容,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确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课程思政在本质上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价值理念及精神追求等有机融入课程中,对学校的思想、行为产生正面的影响,实现立德树人,育人先育德。
   近年来,高校课程思政进入全面建设的新阶段,是高校高度关注的理论以及实践问题。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教育部在2017年12月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要求“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自然科学课程是高校課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将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和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从社会发展的要求出发,使学生能了解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发展历程,能利用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问题。自然科学基础课程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和人文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然而与人文类课程相比,自然科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在实践上仍处于探索阶段[1-3]。
   “自然科学基础(生物)”是我校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的通识必修课程。本课程的开设目标在于使学生获得生命科学世界的基础知识,学习自然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养,以适应小学教师岗位文理兼教及幼儿教师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需要。因此,开展“自然科学基础(生物)”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充分且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融入课程教学中,对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同频共振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4-6]。
   一、课程思政内容的挖掘
   (一)关注自然科学发展历程,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展现科学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门科学的全部总称,整个自然界是人类认识的对象,通过认识自然界,进而解读现象的规律性,揭示现象发生的实质。自然科学涵盖了基础科学、工程科学和技术科学等多个研究领域。自然科学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诞生和发展,发展历程中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古代中国的自然科学有着辉煌的历史,创造了卓越的成就,领先于世界。我国古代在天文学、农学和中医药学等方面都有着骄人的成绩,是人类文明最早的诞生地之一,也是现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18世纪到19世纪末近代自然科学全面发展,并独立出了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天文学、地学等与自然科学有关的学科学。进入20世纪自然科学的各学科在理论方面飞速发展,而且科学家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科学中各学科是系统的科学,学科间可相互交叉共同发展。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引导学生跟随一代代科学家的足迹,探寻自然科学的魅力,展现精彩纷呈的自然科学发展史。同时将科学家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在一起。
   (二)发挥我国科学家的榜样力量,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一代代科学家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价值观教育资料。在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著名科学家的榜样故事,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90岁还在水稻田里奋战,不断挑战杂交水稻的产量极限,袁老用他的一生生动阐述了顽强拼搏的精神。为发展基因工程科学,我国科学家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合成胰岛素、干扰素等基因工程药物,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们坚韧不拔的高尚品格和攻坚克难的精神,并能将优秀品格和精神发扬和传承。复旦大学钟杨教授16年间在青藏高原跋涉50多万公里,收集4000多万颗种子的事例,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激发进取心,使其拥有敢于挑战学科前沿的勇气,并坚定道路自信。在学习生物的遗传时,教师以介绍遗传学发展前沿领域的成果为结合点,引入我国科学家在这方面的科研历程及所做贡献,,让学生感受我们国家科技水平突飞猛进的强烈势头,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引入我国在太空探索、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及探索月球、火星、太阳等宏伟计划,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解析自然界中的生命活动,融入生命观教育
   丰富多彩的生物让地球充满着勃勃生机,这源于生物的生命活动。在学习生命的起源与进化部分,针对生命起源的多种假说,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判断,并能解析化学进化学说(原始汤的化学进化学说和生命热泉起源学说)为何能被学者普遍接受。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激发学生对生命起源的想象力,结合生物进化的内容,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敬畏生命。在学习人体均衡的膳食这一部分时,强调膳食结构要多样化,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各种营养素品种齐全。引导学生查阅有关膳食平衡的资料,做到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健康的生活习惯是拥有强壮的身体的基础。在遗传和变异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中,强调遗传是一切生物的基本属性,它使生物界保持相对稳定,而变异是指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与染色体变异。变异是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来源,其中基因突变是最主要的来源。在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中始终贯穿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进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能力。此外,学习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解释、验证和应用过程,培养学生用辩证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基因突变和人类遗传病内容的学习中,使学生尊重生命、自尊自爱。总之,以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生命的神圣与珍贵、生命的脆弱与顽强、生命的和谐与责任、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为主线解析自然界中的生命活动,融入生命观点的素养,铸造健康而又饱满的人格。

相关文章:
  • 1 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
  • 2 小学高段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现状及对策
  • 3 指向计算思维培养的小学图形化编程教学案例研究
  • 4 前置性学习在新课标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
  • 5 习得缩写方法 掌握缩写技能
  • 6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布置的有效策略
  • 7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学创新研究
  • 8 关于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 9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 10 微信平台在家校亲子共读中的作用解析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