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陈万灵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3期 本文字数:2545
[摘 要] 成果导向教育是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设计与组织教学。分析“临床医学概论(诊断+内科)”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教学质量,运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确定预期学习成果,优化教学设计与实施,改良考核方式,并持续改进教学中的问题。实践证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临床医学概论(诊断+内科)”的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 成果导向教育;“临床医学概论(诊断+内科)”;医学检验技术;教学;学习成果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3-0064-03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简称 OBE)又称能力导向教育、产出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或需求导向教育,于1981年由美国学者斯派蒂(Spady)率先提出[1,2]。OBE是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设计课程和组织教学活动[3]。经过许多国家多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施模式,是医学教育改革的先进理念和正确方向[1]。
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毕业后成为从事医学及其相关领域工作的应用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课程本身是使学生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为实现培养目标课程建设至关重要。“临床医学概论(诊断+内科)”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基础学科与专业学科之间起着桥梁作用,对学生今后学好“临床检验基础”“检验医学与临床”“临床血液学检验”等专业课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OBE理念探讨“临床医学概论(诊断+内科)”课程改革,以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教学质量。
一、“临床医学概论(诊断+内科)”教学现状
从OBE角度看,这门课程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一)重视教学内容,忽视学生能力培养
这门课程授课时以教学内容为基础,教师重视讲解知识,学生的能力培养处于次要地位。教师授课聚焦在教师想要教什么,而不是学生需要学习什么,教师忽视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课程的学习目标缺乏可观察的学生行为
教师设置了课程学习目标,但使用的陈述用词为“掌握”“熟悉”“了解”,无可观察的行为动词,如“解释”“获取”“设计”“批判”等。学生不清楚应该取得哪些具体的、可量化的学习成果,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平台资源缺乏
授课方式以讲授法为主,方法较为单一,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虽可听懂知识,但是运用知识的能力薄弱,较少采用线上学习平台,课程的线上平台资源一般只有教师授课的课件,有待进一步丰富资源。
(四)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思政”元素少
授课内容以教材内容为主,部分教学内容未及时更新,较少拓展最新的疾病相关的研究进展知识。授课时较少融入“思政”元素,有时虽融入了“思政”元素,但是存在为了完成任务而融入的问题,本门课程在思政方面的建设需要提高。
(五)考核评价机制有待改善
本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过程考核及期末考核,过程考核主要评价学生的平时表现以及对本门课程的参与度,而期末考核方式为试卷。这样的考核方式不能对学生的能力作出评价,不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二、OBE理念在教改中的应用
OBE的通用领域包括清晰明确地定义成果、设计课程、实施教学、结果凭证、决定进阶[4]。以下为应用OBE的通用领域进行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结合专业需求,确定预期学习成果
为培养应用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本门课程设置的学习目标如下:
1.素質教育目标
(1)养成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富有团队协作精神。
(2)具有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职业道德。
(3)对患者有仁爱之心、同理心,具有尊重患者、关爱生命的职业素养。
2.知识目标
(1)说出常见病的定义,总结常见病的临床特点。
(2)牢记常见病的检验项目,解释其常用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
(3)区别相似的常见病,并归纳总结其相同点与不同点。
(4)概括常见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原则。
(5)知道常见病的预后、最新研究进展。
3.能力目标
(1)可运用本课程所学知识分析临床资料。
(2)可分析检验报告结果,对常见病具有制定检验项目的能力。
(3)对常见病具有提出初步诊断的能力。
(4)教师未讲解知识,学生通过自学可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二)以学习成果为目标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1.优化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的选取
本课程为54学时,均为理论课,选取的内容为诊断学基础与各系统常见且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相关的疾病,涉及疾病35种。因学时数有限,,故将常见症状设置为自学部分,教师线上发布相关的微课,并设置课后的问题供学生自学完成。
(2)授课内容与“思政”元素结合
“立德树人”作为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5],本门课程注重深挖具有专业和特色的思政元素,提炼思政精神,如爱国情操,追求真理、勤奋钻研的精神,或者寻找本学科人文素材、经典案例,以案例为载体把无私奉献、道德信念、团结友爱等思政元素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理想信念,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