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李小琴 王春峰 贺道坤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5期 本文字数:2473
[摘 要] 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是支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阐述了高职机电专业根据智能制造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利用系统
理论,重构了“系统认知与体验—子系统学习应用关键技术—系统综合应用解决问题”的系统化专业课程体系;校政企三方主体,共建校内、校外实践基地,与行业企业长期合作,优化改进实践环境,为专业课程体系实施保障;根据企业岗位能力要求,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与考核模式,提高专业学生岗位胜任力;采用“主课堂学专业基础+拓展课堂精炼一技之长”的模式,打造岗位需求人才培养新途径。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系统
理论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5-0103-03
在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必经之路。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就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中强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旨在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在中国制造向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转型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机电专业作为制造领域的核心专业之一,就必须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引入企业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要求甚至新设备,产业与教育相融合、企业与学校相融合、生产与教学相融合,才能培育出更好的智能制造人才。
一、机电专业原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原有课程体系内容多、课时少
机电专业是一个宽口径、适应性强的专业,全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机电专业按照“既懂机械又懂电气”来定位,而机械与电气两大学科本身内容广泛、技术众多。并且随着智能制造新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要求也层出不穷,造成专业课程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杂。而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只有2~2.5年的时间在校内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与实践,总体时间不够,学生专业能力达成度方面不能匹配专业建设的要求。
(二)校企合作模式单一、层次浅,教学目标与岗位需求之间有距离
由于高职院校与企业是不同属性的组织,各自具有自己的价值取向,所以以往校企合作大多局限于院校组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企业为高职院校捐赠少部分设备或者展览品等形式,这种主要集中在设备、实习岗位上的校企合作形式,由于校企双方在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交流较少,因此,将企业技术与要求融入教学的效果就比较浅显,这与国家提出的深度产教融合还有一定距离,也造成毕业班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与岗位的匹配度缺乏信心。
二、智能制造背景下对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变化
(一)岗位内容与要求朝着智能化、数字化方向改变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企业中“机器换人”升級改造、大量智能装备和信息化集成技术的使用,对岗位人才能力需求发生巨大改变。高职机电专业主要的设备操作工、维修工、质检工、现场技术人员等岗位,面对的设备由原来传统机械+电气组成的设备,转化为具备机器视觉应用、智能传感集成、工业机器人系统、物联网集成应用、数字孪生等新要求的智能化设备,岗位技术的内容和要求发生了改变。
(二)岗位职责朝着复合化、车间化改变
根据对企业的调研获悉,,企业对简单工序和单个岗位的操作人员需求越来越少,而是需要技术人员负责整条生产线甚至一个车间,从设备、产线的操作运行、保护管理、维修检验、生产状态与数据的监控等全方面的工作内容,岗位职责复合化,职责范围车间化。
(三)岗位素质朝着系统化、创新化改变
随着岗位所需的技术和职责的改变,现代企业对人才的素质需求发生了改变,他们希望员工要具备整体架构的系统化思维,要敢于创新实践,要具备终身学习意识和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等,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来说,就是他们希望人才在具备一定专业基础的前提下,要对整个专业有系统化的认知,能够围绕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集结具有各个技术专长的人组成团队,通过不断学习与创新来解决对应的问题,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鉴于以上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新要求以及机电专业原有的课程体系弊端,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就成为确保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条件。
三、基于系统理论重构与实践机电专业课程体系
系统理论主张任何事物都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元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其功能取决于它的组成部分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组成系统的要素可以认为是系统的子系统,系统的功能往往大于子系统功能总和,并且系统以及其子系统总是在不断地动态调整,从而使系统具有更好的稳定性。系统论具有的这些特性与机电专业技术需求的多样性、专业领域内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都高度匹配。因此,在系统理论的框架下,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与实践。
(一)重构“系统—子系统—系统”的系统化专业课程体系,建立专业系统化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