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张荧荧 杨志鸿 邹英鹰 徐若冰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10期 本文字数:2578
[摘 要] 作为新时代的高校专业课教师,既要重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又要兼顾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培养。然而当前高校中普遍存在应付式思政教育的现象,导致学生对思政
课程兴趣不足,从而制约了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此,针对各高校而言,需不断提高对
课程思政理念的重视度,将该理念最大限度地融入课堂教学,实现课程思政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有效融合。就医学院校而言,为了培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专业素养良好的医学工作者,需加强医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鉴于此,针对课程思政在医学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展开分析,以期通过分析,提高医学院校对思政教育理念的重视度,促使该教育理念更好地融入医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进而培养出能力与素质双高的医学人才。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病理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0-0037-03
随着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树立技术过硬、品德优秀人才的教育理念与专业课程教学的充分融合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课程思政全面概括了高等院校教育的核心是“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突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育人”的地位,以及发挥各类专业课程中人才培养的育人功能。医学院校肩负着培养“有温度、有灵魂”的卓越医学人才的重任,,因此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不但要强调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而且要把思政教育进行有效开展。病理学是专业基础课程中医学生接触的第一门讲授疾病发生和发展规律的学科,是每个专业的医学生都需要学习并掌握的专业基础课程。
如果我们能将思政理念与病理学课程教学进行有效融合,发掘病理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是培养医学生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意识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
一、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当今社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服务体系不断扩充,医学模式从单一的“治病救人”,发展到疾病的预防和保健,从只关注“生理健康”转向“生理”和“心理”健康。这些变化都与人民健康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医学教育目标中和与患者的诊疗过程中充满了对患者关怀的人文主义精神,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疾病的诊治和医患合作。病理学教育在医学生医学教育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处于对教师非常依赖的阶段,同时也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阶段,所以,基础学科教师应当手把手牵领着学生学习。
进入大学校园后,学生行为相对自由,思想得到解放,互联网的瞬时交互与超时空共享给学生提供了海量的信息,但这些信息真伪难辨、褒贬不一。国内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社交方式和平台刺激了年轻人语言学习与表达的欲望,也带来了多元思潮、多种意识形态和多元文化冲突。青年学生面对错综复杂的环境,很容易产生价值困惑、道德疑问、生存焦虑。因此,思政教育的“育人”核心思想在大学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精心打磨课件,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一)将爱国主义教育与病理学专业知识的传授有机融合
结合近两年发生的卫生事件,教师在进行病理学课程教学时可将它们作为课程思政案例灵活应用于总论炎症章节及各论呼吸系统疾病病毒性肺炎章节的课堂教学中。中国在处理各种卫生事件过程中不但充分彰显了中国力量与中国速度,而且广大医护工作者舍己为人、甘于奉献、大爱无疆、救死扶伤的敬业精神,以及广大民众的众志成城、积极配合、守望相助的民族精神无一不令人动容。
在此背景下引导学生学习,促使其更好地掌握基本病变特点,并引导学生学习总论中炎症的基本概念、炎症的病理学过程,细胞因子等炎症介质及细胞因子风暴对机体可能造成的影响等专业知识内容。进而通过在病理学课程教学中引入病例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其充分意识到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及实操技能,才能更好地服務于临床患者,保障人民的身心健康,提高其生存质量。
白求恩大夫的奉献精神,也可以引用到炎症内容的败血症教学中。他不顾自身的危险,只为减少伤员的痛苦和残废。不幸在一次战斗中抢救伤员时左手中指被手术刀割破,但他不顾伤痛,坚持留在前线指导战地救护工作,终因转为败血症,医治无效逝世。在肿瘤的发生机制部分的讲授中可以引入我国“两弹元勋”邓稼先院士为了我国核武器的研发,工作和生活在条件极其艰苦的大西北,暴露于核辐射的危险中,最终罹患直肠癌离世。2015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屠呦呦研究员坚韧不拔、持之以恒、潜心钻研的科学精神无疑也是对医学生培养奉献精神最好的思政题材。这样的奉献精神,大爱无疆,都是我们作为医务工作者和培养医学生学习的榜样。
(二)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与病理学专业知识的传授有机融合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是认识事物、改造事物的思维认知模式与方法论体系,具体包括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历史思维、实践思维、主体思维等,对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医学专业基础课教师,我认为课程思政与马克思主义思维方法的结合更能使学生从深层次上理解医学的博大精深,将马克思主义思维方法贯穿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全过程,既要全面分析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本质与要求,把握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导向、内容设计、本质规律、方法创新、内在关系,又要解析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及其内在教学机理,厘清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各要素在教学活动中的个性与共性、交集与分歧、关联与矛盾,为高校课程思政创新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