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学前教育专业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研究

2022-04-07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本文作者:孙敬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11期 本文字数:2614

  [摘           要]  中高本贯通培养模式是未来职业教育建设的重点体系之一。当前,中高本贯通教学模式应用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存在着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体化设计不到位、中高本课程衔接不畅通、开展的社会服务模式不匹配、合作共育成效不显著等问题亟待解决。中高本贯通人才教学体系应重新规划和实施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以梯度结构为导向的中高本贯通专业教学体系,实现整体设计、整体表达、全面展示,实现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的全面升级。
  [关    键   词]  学前教育专业;中高本贯通;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1-0155-03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经进入了“稳规模、提质量”的重要阶段,要从“量的积累”逐步实现“质的飞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办好学前教育”,把实现“幼有所育”作为民生问题之首。围绕民生福祉和首都高质量儿童教育需求,2016年我校与北京联合大学开展了首批“3+2+2”贯通培养师范生项目。该项目是北京市探索长学制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创新实践,但在中高本一体化设计、实施及合作共育等方面还存在着问题。为此,两校联合园所,形成了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了衔接递进的模块化课程,创新了合作共育系列模式,打造了“园校融合、中高本一体”高水平学前教育贯通人才培养新范式。为各级职业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应用中高本贯通教学体系提供参考。
   一、学前教育专业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的教学原则
   (一)目标循序递进
   在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学前教育专业,首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目标原则。中职学校要注重与幼儿教师职业资格的横向关系,中职学校培养具备“初级”教育资格的人才,高职院校培养具备“中级”幼儿教师资格的人才,利用本科院校培养具备“高级”教师资格的人才。按照德雷福斯技能获取模型,从“初级”到“中级”,再从“中级”到“高级”的过程不是飞跃,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1]。所以,从垂直整合的角度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是使学生逐步掌握幼儿教师技能。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可分为“艺术技能”“教育技能”“语言技能”“三字一画”等基本专业技能,如培养学生的“现代技能”、教学技巧、设计技能、组织游戏活动的技巧、儿童日常生活组织技能、课堂管理、与家长交流、学前教育等。
   (二)内容模块贯通衔接
   我国的学前教育教学实践中,在中等职业学校、高职本科院校主流化教学模式的框架下,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将具体课程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如公共基础模块、职业理论模块、职业技能模块和综合实践模块。各模块之间也要相互联系,从小到大,循序渐进[2]。之后,课程模块合理地分配到衔接学校层次。每一个层次的学校都注重特定数量的课程模块,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卓越专业水平和深入的专业技能。比如,公共基础模块要教给学生一个合格的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职业理论模块教给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思维能力等;职业技能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幼儿教育掌握的职业技能、教学理论;综合实践模块对学生进行其他工作要求的教育。以此为基础,以模块为基础,在自定义过程中进行了三级考核。这一课程体系保证了中等职业学校、高等院校的学前教育学生在能力素质、责任感和进取性等方面能体现他们的水平。
   二、學前教育专业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的教学任务
   (一)培养目标的贯通
   应该从两方面着手研究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使学生达到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其次,要使学生具备专业技能、能力和素质。幼儿教育的目标是多方面的,需要多学科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制定。对同一专业、不同层次的学校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应着重解决实现共同目标的一致性和阶段性目标的相容性两大问题,同时兼顾三个层次。中职阶段、高职阶段、本科阶段的学历定位相对独立。经过专业调研,进一步明确各阶段人才培养目标为:中职阶段培养实践型保教人员,高职阶段培养实践反思型教师,本科阶段培养智慧型教师,使各层次培养目标定位更加清晰。
   (二)课程内容的贯通衔接
   在采用中高本课程贯通人才培养方式时,应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把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联系在一起的最大好处是减少课程重复,,更有效地利用学习时间和教育资源。降低中高本学校学前教育课程重复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重新考虑某一阶段学校是否应该开设一门课程;二是将上级学校开设的课程与下级学校开设的课程相联系,明确重复课程或不应设重复课程。若下一层次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可以简化课程,编写部分课程内容,以确保课程内容不丢失。通过明确课程结构、课程转化、课程体系设计三个关键步骤,形成“模块融通、学段衔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三阶段课程,加强不同课程群的有机联系,注重同一课程群在中高本学段中课程内容的衔接,体现螺旋式上升的特点。
   (三)课程评价的贯通衔接
   评估是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价值判断,对中高本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导向和调节作用。当前,不同层次的学前教育职业课程考核存在考核主体、考核方式单一的问题,需要建立一个综合、多元的考核体系,才能有效贯通衔接。重点是构建由教育主管部门、教育机构、师生、用人单位、社会等参与的多学科综合评价体系。中高本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评价应以过程评价为主、结果评价为辅,从个别学校的评估、传统的教师评估、行业评估、社会评估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内容不仅应包括对教育过程的评价,还应包括对课程内容与学前教育专业标准相对应的评价。

202204062139

相关文章:
  • 1 重建设 强管理 创特色
  • 2 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策略
  • 3 趣味作业之初中信息技术“电子档案袋”作业的管理
  • 4 初中体育教学“阳光体育”理念初探
  • 5 探讨初中音乐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6 探析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培养
  • 7 初中美术教学中乡土资源的融入
  • 8 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 9 浅谈如何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 10 初中化学实验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