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冯哲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6期 本文字数:2618
[摘 要] 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理工类
专业教育中长期处于劣势地位,如何有针对性地加强高校理工类
专业学生的美育,提升大
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综合素质,是研究重点。
[关 键 词] 美育;理工类高校;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6-0064-03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指出:美术、艺术、科学、技术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把美术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由此可见,加强高校美育,普及与提高理工类专业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高尚情操,使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与专业知识的掌握同步提高,这一任务已刻不容缓。
一、高校理工类专业美育开展现状
(一)课程设置量少,受众面窄
以苏州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环境学院)为例,在环境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针对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要求”需要学生对文学、艺术、历史和社会学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修习,而艺术类以及人文类课程作为跨学科任选课程的学分数仅有3学分,占总学分的1.6%。具体来看,环境学院2020—2021第一学期的通识教育任选课(线下)以及慕课信息(线上)中所开设的154门选修课程中,与美育相关的课程只有10门,占总数的1%,可见针对理工类专业学生美育的普及还远远不够。同时由于课程设置全部为选修课,因此实际选修美育类相关课程的学生并不多(以环境学院2020级的303名学生为例,在2020—2021学年中只有47位学生选修),由此可见美育类课程的受众面亟待扩大。
(二)缺少多样化的实践类活动
高校理工类专业在普及美育通识类课程中的授课方式基本为纯理论类课程,而这类课程又多以慕课形式开展,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产生互动的内容很少,枯燥的理论知识传授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无法和审美实践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尤其涉及审美创造部分的内容,学生的审美实践活动大部分都停留在欣赏层面,晦涩、乏味的理论知识传授不仅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个人主观能动性,还容易消耗学生对体验美以及创造美的积极性。而这也是美育类选修课程在高校理工类专业学生群体中较少有人选择的主要原因。
(三)高校日常管理工作中缺乏美育元素的渗入
高校所开展的日常管理工作一般都归口到各个二级学院,而学院的各个部门多是各自为政,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又多按照相关文件要求按部就班完成,创新意识较弱,没有主動与美育相融合。例如教学楼走廊的墙面缺乏生动多彩的画面;班级教室的布置没有提倡美化度;实验室内各种规章制度的张贴基本是清一色的刻板文字条例。同时,在学生的文明宿舍评比活动中,理工类学生普遍不如文科学生的宿舍丰富多彩。
(四)校园文化中体现美育的成分还不够多
校园文化应该成为高校美育的重要载体。学校的音乐学院和艺术学院每年会定期举办“新年音乐会”“毕业生汇报演出”和“毕业生作品汇报展”等,而相比之下,理工类学院自己举办的艺术类活动就很有限了。以环境学院为例,每年组织的大型艺术展演活动只有“迎新晚会”和“毕业典礼”两场,从数量上来讲根本无法满足理工类专业学生多样化的美育需求。
二、结合高校理工类专业学生特点加快打造全方位的美育育人体系
(一)以必修课形式完成普及性的审美教育
在普通高校开设艺术类必修课程可以加快审美教育的普及,面对当前高校理工类专业学生美育类课程开设不全、课程受众面过窄的问题,在普及美育的过程中可以借鉴苏州科技大学在推行劳动教育时的开展模式,将美育线上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程,依托学校信息化建设服务中心开设线上学习平台,,由学校艺术学院牵头打造多样化的美育线上课程,要求学生一学期内必须完成相应学时并在毕业时取得具体学分。授课方式可充分利用本校资源,除了可以聘请音乐、美术教师开设课程,还可转发优秀的话剧、相声、音乐、电影、摄影等艺术作品,激发青年大学生对美育类必修课程的学习兴趣。而线下讲座的开设作为线上必修课程的补充,除了可以鼓励学生踊跃报名以作为最终必修课程成绩的加分项以外还可以邀请校内教师以及校外名家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讲座,通过“线上”以及“线下”两手抓,在设置必修课的基础上追加设置不同类型的讲座,让高校理工类专业学生的美育课程设置更加健全、完善,以不断推进美育必修课程的普及程度。
(二)以选修课形式促进美育的多元化
选修作为必修课程的补充,在高校中大多数以慕课形式开展。促进美育多元化的过程中应在设置美育必修课程的基础上不断充实、完善学校的慕课资源,丰富学生的选择。高校在普及美育的同时应充分认识到美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相互关联。
针对高校理工类专业学生的美育在课程设置中首先要“因地制宜”,充分吸收高校所在地的地方传统文化中博大精深的丰富资源,不断推出既能弘扬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又能紧扣时代脉搏,且符合当代青年大学生要求的慕课资源。以苏州科技大学为例,因学校地处苏州,可以针对性地引入具有苏州当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桃花坞木刻年画、苏绣、古琴、昆曲、评弹、江南丝竹、吴文化等,可聘请非遗传承人进行课程录制,鼓励理工类专业学生进行选修。同时最后的结课作业可以是手工实践作品,也可以是录制的音频、视频,由单人或者几人组合的唱、念、演等作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程学习过程中感受美并且创造美,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审美实践活动相结合。
202204172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