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陈超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3期 本文字数:2690
[摘 要] 職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经济建设的实用型人才,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把职业教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须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前提和保证。规范专业建设是职业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学校抓内涵、提质量、上水平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是学校做大、做强、做优的基本途径。
[关 键 词] 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内涵建设;学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3-0172-03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开宗明义地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这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指导性文件。该文件的发布,把职业教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更是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职业教育迎来了新机遇,也驶上了改革、发展的快车道。
2021年4月12日至13日,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的召开,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凸显了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基础作用,,对于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学校内涵的发展,简而言之就是“软实力”,是在不扩大办学规模、数量的前提下,通过充分挖掘学校内部发展的潜力来实现教学质量、办学效益、学校品牌及影响力的整体提高,以达到提高整体办学水平的目的。办学水平既包括师资水平和教学水平,又包括学校管理水平等其他要素。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生命线,职业教育定位的改变也需要学校练好内功,而且要持之以恒、勇于创新。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解决为什么教、为什么学的问题,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更是解决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不单单是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的问题,说到底还需归结为学校专业建设的问题。高职院校“双高”建设和中职学校高水平建设,都离不开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
专业建设的规范是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办学效益、社会品牌和影响力的重要举措,是抓内涵、提质增效的着力点和关键点,也是做大、做强、做优学校品牌行之有效的途径。职业院校可从以下几方面规范专业建设。
一、与时俱进,做好专业调研和论证
职业学校的办学功能以专业结构为基础和框架。专业设置及其结构要适应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要促进教育、人才、产业三大链的有机融合,使专业设置匹配产业发展。在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传承文化、创新技术、创业就业等方面,和区域行业企业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加强专业建设既需要学校高度重视,更需要发挥院系主体作用,要健全专业建设组织体系,认真研究国家、地方政策,结合地方产业需求做出人才需求调研、就业岗位调研、生源供给调研、同业竞争调研等,充分细致地开展专业的发展可行性论证,做到他无我有、他有我强、他强我新、他新我专,形成职业学校的优势发展、错位发展和差别化竞争。紧跟行业、企业发展趋势,及时拓展专业技能方向,坚持“宽口径、多方向”,增强核心竞争力,确保专业与市场的接轨,形成新的增长点。
二、引培并举,锤炼优质师资队伍
职业学校可以通过实施“素质提升计划”,提升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实施“双师培育计划”,培养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实施“结构优化计划”,健全教师职业发展体系;实施“管理创新计划”,创新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坚持“四有”标准,强化师德考评,建立师德师风、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等方面的教师素质提升机制。分类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统筹规划专业教师发展,搭建平台助力专业教师成长。
创新师资培养方式,以团队建设为抓手打造教学核心团队。(1)选拔具有开创性、拓展思维能力的教师担任专业带头人,打造职业学校的专业带头人、国家级/省级技术能手、行业企业专家为主体的领军团队,以保持专业的持续发展。(2)挑选骨干教师胜任学科课程标准制定、实训项目开发、培优带新等工作,通过实施讲好拿手课、主持拿手项目、参加拿手竞赛、打造拿手技术、联系拿手工匠、对接拿手企业的六个拿手工程,提升理论、科学、实践、专业建设、信息应用、服务社会的六种能力,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3)建立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采取“送出请进”的途径,加强专业教师对行业、企业新技术、新技能的学习及培训,通过观摩课、现场课、磨课等方式,优化教学理念,革新授课方式,多维度提升专业教师的育人素质。(4)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能力大赛。同时培养一支老中青搭配结构合理、德技双馨、信念坚定、乐岗敬业、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三、校企共建,打造产教融合新模式
职业学校的“硬实力”主要体现在招生规模、设备规模和校园校舍规模等方面,显然,“硬实力”的打造需要足够的财力投入。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设备更新换代快,要使职业学校的硬件水平与企业对接,确保课程的无缝对接,就需要职业院校积极地向企业借力。依托高质量的校企合作,校企融合发展,共建训练技能基地、传承技艺平台、工匠工作室等技能平台和新载体,实现资源共享,提升专业竞争力和吸引力。有能力的职业学校要按照共享资源、共育人才、共管过程、共担责任的理念,牵头组建区域性、行业性职业教育集团,参加更高层级的职业教育教学联盟或职业教育集团,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共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共育科研成果,共同申报省、市技能大师工作室,不断探索产学结合、资源整合、文化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开展“订单培养”和“工学结合”一体化办学。
20220503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