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郭龙丹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14期 本文字数:2835
[摘 要] 思政
课程群建设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内容,进行思政
课程群建设应从学校加强顶层设计、以多种方式促进教师水平的提升、精选教学案例形成教学集、利用科学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等方面开展课程群建设。
[关 键 词] 思政课程群;教学改革;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4-0019-03
思政课程群建设是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程改革的又一“强心剂”,从教育部到各级地方政府都颁布了指导性文件。各个高职院校在深入学习了相关文件的精神之后,探索思政课程群的建设路径,让思政课真正达到“提质增效”。
一、高校进行思政课程群建设的意义
(一)造就国家之希望、民族之未来的优质青年
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形势变化非常快,中华民族在走向复兴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这对我们培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质青年要认真思考自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才能为国家发展、民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国家的发展输送优质的青年,坚定地把青年放在核心地位,让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自觉做到奉献社会、造福人民。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立大志”要求青年时时刻刻怀着一颗赤诚之心,一心一意为人民。“功崇惟志,业广惟勤。”青年要在时代洪流中成为砥柱新人,更加坚定信仰,从中得到启发,汲取源源不断的力量,坚定“四个自信”,发自内心为作为一个中国人而骄傲自豪,立鸿鹄之志,做奋斗者,为祖国强大而奋斗、为人民幸福而奋斗。“明大德”是希望青年要自觉锤炼品德,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莫如国,栋莫如德”深耕华夏五千年来的文明历史、革命红色文化、社会主义优秀文化,加强道德修养,善于同错误的思想做坚决的斗争,,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坚守自我,让自己的人生更上一层楼。“成大才”要求广大青年要勇于创新,深刻去理解当今时代发展的大势,国家在未来发展的定位,“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亦何及”,用势如破竹的精神来担起时代的使命,用自己聪明的头脑来服务国家,以开拓进取的态度来服务社会。“担大任”要求广大青年在学习、生活中踏踏实实、勤勤恳恳,永远朝着超越自我的目标前进,自觉担当起民族复兴的时代大任,在摸爬滚打中成就自己的事业。
(二)高校践行“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需要
高校最终要把大学生培养成发自内心认同,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主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新人。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德育在高校中应重点关注学生是否有了正确的政治认识,是否了解且能以唯物史观来看待历史,是否拥有良好的品德。大学生有了正确的政治认识,才能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思想上不迷航、行动上不偏航,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捍卫者。以史为鉴,启迪智慧。失败和教训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了解历史的路是怎么走的,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从历史中也可以汲取自信,在未来创造出更大的成就。良好的品德涉及方方面面,如在家里是否能做到和父母和谐相处,在社会生活中是否能够做一名合格的公民,在工作中是否能做一个优秀的员工,这些都是大学生需要掌握的,让学生以德立身、以德立学。
(三)新时代发挥思政课“主渠道”的迫切需要
当前全社会对思政课的创新进行了多领域、多路径、多指向的探讨,推进“理论—政策—对策”的研究,要求教师不仅要积极学习重大理论,而且要认识重大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对策。在一个学校中,党政领导班子、思想政治教育职能部门、教师主体性观念都要加强,进行课程群建设能够有效激发以上各主体的主动性,发挥合力作用,把普通的道理讲明白、讲清楚,把晦涩难懂的道理变得生动、形象,让思政课从“曲高和寡”走向“润物无声”。“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课程群建设是牢固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保证“主渠道”畅通、思政课“提质增效”的应有之义。
二、高职院校建设思政课程群的困境
(一)如何建立课程选择的机制
课程群是同一学科内服务于同一专业或不同专业的系列课程。按照上级对建设思政课程群的要求,高职院校开设的必修课程为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形势与政策。另外按照相关文件的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开设选修课。那么开设哪些科目的选修课、选择什么样的教材是每个高校都要遇到的难题。开设的科目既要考虑符合思政这条主线的内容,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所在,考虑到学生在大一、大二乃至大三定岗实习阶段所遇到不同的人生困惑,要有针对性选择,做到“对症下药”。
(二)如何避免不同科目间教学内容的重复
按照天津市教委的要求,我院本学年度思政课程群的建设工作已经开展,我院按照教学计划在高职一年级上半学期开设必修课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高职二年级开设必修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势与政策,同时开设了中国发展、党史、新中国史等选修课。教师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将一些耳熟能详、学生关注度比较高、非常贴合教学内容的案例运用于不同科目的教学中,出现重复的现象。例如思想道德与法治第六章“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養”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习近平法治思想”,两个教研组的教师在备课时没有探讨,选取的案例和素材都是相同的,在集体备课时就发现了这个问题。虽然两门课是给不同年级的学生讲授,但是教师均认为不同的课程选取大量重复的教学案例是不妥的,在讲授的时候容易给学生带来疲惫感和懈怠感,弱化了教学效果。
20220503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