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李芳琴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14期 本文字数:2558
[摘 要] 中医养生学是高职高专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
课程,,同时是入门
课程,使学生对中医养生保健的专业知识框架体系有全面的认知,提高学生对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从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素质养成并重的设计思路出发,挖掘中医养生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达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形成协同育人的目的,将“三全育人”贯彻到教学全过程。
[关 键 词] 中医养生学;课程思政;思政元素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4-0025-03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在思政工作会议上提到,课堂是育人的基本载体,所有课程都应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不仅仅是思政教师的工作。教育部于2017年提出专业课程应深入探索其中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育人功能,提高专业教师实施德育教学的能力,使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功能融入教学各个环节,进而解决思政课程教育和专业课程教育“两张皮”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于2019年在全国思政座谈会上提到,要梳理各门课程和各教学环节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实现“三全育人”。
现今,一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重教学、轻育人(即重点关注知识传授,弱化思想教育引领和素质提升)现象明显。从2016年至今,医学院校针对课程思政的演变为理论深入研究与实践探索及理论升华及实践改革阶段[1],对课程的育人功能越来越重视。中医养生学作为高校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核心课程,深入探索课程内容包含的思政元素,有利于专业教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课程共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将“三全育人”贯彻到教学全过程。笔者根据“为什么”“怎么做”“心得体会”谈谈在中医养生学课程思政建设过程的思考。
一、将思政元素融入中医养生学的必要性
(一)提高专业定位准确性,培养正确的职业道德
中医养生保健行业服务内容主要以推拿养生、拔罐刮痧、艾灸养生、药膳食疗等项目为主,行业目前监管体制尚未健全,行业标准尚未制定,准入制度不完善,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学生在就业过程无明显优势[2,3]。部分从业人员通过相关技能培训即上岗,这让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学生对本专业不认同,认为专业没有用,对自身专业定位不清,导致就业满意率不高[4]。通过专业核心课程中医养生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引入相关时政方针,实现中医养生知识与国家政策相结合,如《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国家关于中医养生保健行业的相关规定等,让思政教育巧妙在育人过程中发挥作用。在了解时政方针的基础上,学生对自身专业定位有一定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认同感,通过教学各环节,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课程思政的融入使学生意识到作为一名中医养生保健的实施者及传承者,找到中医养生的好方法,首先要学好、传承好中医养生学知识,运用正确科学的养生知识和方法去指导养生,践行职业道德和使命,传播中医养生优秀的传统文化,早日实现“健康中国”战略,为实现人民健康、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专业力量。
(二)促进学生内在素质的养成,传承中医药文化底蕴
受现代科学的影响,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学生的思维主要偏于现代化,与根植于中医养生学中的中医药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一些学生对中医药文化及其内在底蕴了解不够。在学习中医养生学的过程中,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医学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能鉴往知来,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丰富,提高自身的内在素质涵养。同时,探讨中医药人文精神,学习优秀大医家高尚的品德,传承中医药文化底蕴,树立热爱中医养生学、致力于中医养生保健事业的精神。
(三)提高学习兴趣,实现专业课程对学生的思想引领
教研室老师深刻挖掘中医养生学内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融入课程中,使課程生动、有趣。针对各个章节,设定主题思政元素,并在课前导入、课中讨论或课后拓展过程中以案例分析的形式与学生共同讨论、分析。利用类似的教学实践过程,有效控制学生学习的懈怠性,与学生共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引领。
(四)提高专业教师的德育能力,强化教师品德塑造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教书育人”是长期以来的使命。在大学中,部分专业课教师成为传统的“教书匠”,重在知识传授和实践能力提升上的教学,淡化了课程价值塑造和素质养成的育人作用。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让专业教师重视德育,能很好地改善轻德育、重智育的现象[5]。
教师发展,师德为要。党中央自十八大以来,对教育事业发展越来越重视,培养高尚的新时代师德师风愈发重要。在专业课程中进行思政建设,教师不但起到对学生的“育人”作用,而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大医精诚的敬畏精神等思政内容都会有所提升,将“育人”和“育己”有效融合。在“育己”过程中,能够以身作则,杜绝大学教师的反面案例发生。
二、课程思政融入中医养生学的实践
教育部于2020年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到,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明确处于中心地位的是人才培养,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这五个方面共同发展并掌握各类技术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对照纲要中提出的课程思政建设的五个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结合高职医学类专业课程及学生特点,充分挖掘中医养生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教学,合理设计教学环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见表1)。
20220503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