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袁宝玲 刘雪燕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14期 本文字数:2601
[摘 要]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为讲授、内化吸收、讨论,并结合过程性考核,有效改善了课堂教学效果。针对高职院校工科类
课程教学定位及学生特点,提出重视教学情境创设、选用合适的对分形式、合理使用分组学习、转变“讲话”为“对话”、注重递进引导式讨论以及选择与职业发展相适应的过程性考核等策略,从而推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工科类
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以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对分课堂;分层教学;过程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4-0049-03
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简介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由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于2014年在《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中首次提出。在时间维度上,对分课堂将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简称PAD课堂[1]。课堂讲授以精讲留白式讲解为主,重点讲解内容框架和重难点,而不对细节和拓展进行阐述;内化吸收是由学生独自按照自身实际情况自定义步调开展的知识建构;课堂讨论是学生在个性化建构基础之上进行的有充分准备的讨论。对分课堂包括隔堂对分和当堂对分两种形式。对分课堂教学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强调参与创新,作业提交即及格,学习创新即优秀。此教学模式一经推广,便得到广泛认可,被誉为当前唯一具有中国原创性质的本土化新兴课堂教学模式[2]。目前,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均有应用,其中以大学高等教育居多,涵盖实践课程达千门以上,尤在英语、思政类课程的实践应用研究居多[3],但在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理工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较少,且缺乏系统总结与反思。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工科类课程中的适应性及问题分析
(一)科学的教学环节能促进高职学生高阶能力的培养
对分课堂中先教后学再讨论的教学环节安排,在形式上保证了学生必然要独自内化吸收,并通过讨论学习环节形成自己的意义建构,能够有效促进学生高阶能力的提升,还能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相比听讲之后的及时讨论,对分中内化之后的延时讨论,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和准备,从而可以确保讨论能够真正发生。相比传统教学方式,对分课堂为教师教学搭建了很好的教学框架,适应了学生谦逊内敛和主动性不强等特性,在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同时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先教后学破解了课堂教学矛盾,但如何平衡教与学需要进一步研究
随着高职扩招,学生来源分为学考、自主招生、三二分段等多种形式,起点和能力不同,造成学生学习步调不一致,进度难以统一。对分课堂中教师只做引导性和框架式讲授,突出重难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同时化解“教科书悖论”[4]。课后独自内化吸收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内化,不会因为其他同学的快速反应而自卑,只要学生想学,可以反复观看视频、反复答题,从而达到基本要求。但受高职学生学习能力及接受能力制约及碎片化信息时代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長时间集中,因此在高职院校中采取何种对分方式,知识应概括到何种程度、留多少白合适、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促进学生课后填补空白,进而提出问题有效参与讨论,有待进一步解决。
(三)采取何种过程性评价方式提升高职课堂教学效果需要研究
对分课堂中的过程性考核,能够促进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并促进考核的公平性。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区域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注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课证结合,对人才培养具有相对确定的衡量标准。特别是工科类课程,具有一定的岗位适应性,技能考核目标明确,操作过程具有严格的准则和相对确定的结果,同时又直接面对工作任务和工程项目,具有其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宽松的学习氛围、过多的自主权、作业提交即及格将使过程考核大打折扣,失去对学生的监管,造成好学生负担重而懒惰的学生放任自流。基于此,高职院校教师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在过程监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发生,并通过平时作业及考核情况的反馈调整下一步的教学内容及进度。
总之,对分课堂改变了传统课堂流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改善课堂教学效果,但在高职院校工科类课程的授课中实施对分课堂教学,需要结合高职院校理工类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针对具体实施细节做进一步研究以充分发挥其效用。
三、高职院校理工科课程对分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
在课堂讲授中,如果始终是简单的框架和重难点讲解将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失去吸引力,为适应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主动性弱、学习动机不明确,但思维活跃、情商高的特性,适当的情境引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为课程构建由易到难的项目化课程体系,课程概论及每个项目由工作情景引入,其基本步骤可以是:教师介绍项目基本情况,通过角色扮演与学生共同讨论、分析、构建课程或项目目标,分析分解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点,并在后续课程中逐一破解。如在课程概论部分,改变以往平铺直叙的讲解,还原课程所授技能在实际工作任务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位置,还原其历史沿革中的典型事件与转折,通过教师的引导展开分析与讨论,让学生发现课程的作用、重要性及要达到的目标,从而调动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因此,为了更有效地实施课堂对分,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岗位及技术发展,才能创设出真实的工作情境,提出系列引导性问题。
20220503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