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哲学类通识课教学实践探究

2022-05-15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本文作者:张爱春 王胜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15期 本文字数:2870

  [摘           要]  当前大学生处于品格形成期,通识教育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世。作为中国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为重要。苏格拉底、孔子所开创的世界课程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如影响中国千年的儒家文化。通过辩论赛、演讲比赛、情景剧表演、课程实践等方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通识课堂,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之精髓,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关    键   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哲学;苏格拉底、孔子所开创的世界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5-0034-03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哲学类通识课程现状
   通识教育即一種培养“全人”的教育,通识教育源于19世纪的欧美国家,也被称为“普通教育”“博雅教育”等。近年来,通识教育在国内不断发展,国内高校对通识教育也越发重视。通识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对各种知识拥有融会贯通的能力,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目前哲学类通识课程拥有很多传统文化的元素,但就目前而言对传统文化的挖掘还不够,融入的形式生搬硬套,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学生培养方面,缺乏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很多时候还停留在单纯知识讲解的阶段。如今的课堂中依旧存在以教师讲授、满堂灌为主,未能真正实现“以学为中心”、未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教学方法上存在为了所谓的“互动”而互动,提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而没真正起到启发学生、塑造学生价值观的效果。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哲学类通识课的必要性
   管子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权修第三》)要培养一个成才之人,不是一朝一夕的。我们今天培养的人,并非工具人,而是有德有才之人,国之栋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目前高等教育教学中不能回避的问题,也是本门课程必须面对的问题。在通识课教学中,哲学类通识课本身枯燥,如何让学生真正吸收哲学思想为我所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即“古为今用”。当前高校大学生属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急需得到正确引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天然的养分,更容易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修养是提高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环节。哲学类通识课苏格拉底、孔子所开创的世界中的儒家思想就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如儒家的仁爱、诚信、仁政、求大同等思想深入中国人的血液和骨髓,并外化为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之中,是中华民族能够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也为学生的德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本课程也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提出的“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推陈出新,让中华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相契合。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课程正积极探索如何形成持久性的育人效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通识课堂是我们课程改革的重点,也体现了课程思想在教学中的运用。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哲学类通识课路径探究
   (一)课程设计:阅读、讨论、写作、课程实践、课堂陈述
   苏格拉底、孔子所开创的世界课程主要涉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哲学,如仁、孝、礼、君子、性善论等,本课程课程设计由“阅读”“讨论”“写作”“课程实践”和“课堂陈述”五个环节构成,各环节环环相扣,形成闭环,能较好地达到育人效果。五环节改变了过去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形成“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这是近年来探索出的哲学类通识课较为新颖、前沿、有效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全员、全程参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课程的所有环节中都会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诸多元素,有利于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确认识并自觉践行,,能影响、感染周围的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哲学类通识课,以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阅读
   在哲学类通识课苏格拉底、孔子所开创的世界教学中,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哲学类通识课堂,阅读是探究经典的有效方式。阅读一般分为精读和泛读。课上阅读主要是精读,如小组阅读、分角色阅读,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的想象力、缜密的逻辑性,并能在读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本课程的核心文本为《论语》,辅助文本主要有《诗经》《大学》等。如阅读《大学》中关于“学”的思想时,笔者设置的课堂互动环节是:我们为什么上大学?学生会说到为了找工作等等,也有少数会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此时正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时候,我们会通过《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进行具体分析,引导学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循循善诱,让学生明白学习不仅仅是找一份工作,还是为了振兴中华,一个人的目标越远大,他的毅力就越坚定。一个人不能只为了自己而活,还要有责任担当。课下阅读一般是泛读,如《中庸》《易经》《诗经》等,让他们在中华文化的浸润中茁壮成长,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2.讨论
   如何孝敬父母?这一主题讨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哲学类通识课的特色案例。在讨论中学生也开始思考我们到底应当怎么对待父母。经过多年探索,为防止学生在讨论中滥竽充数,一般运用学习通来进行讨论环节,以期达到全员有效参与的过程。课堂讨论一般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教师在学习通布置分组任务:如何孝顺父母,每个班的人数大概有50~70人,一般由10个小组构成,每一小组设置一个组长,组织讨论。第二步:小组成员20分钟的充分讨论、交流,每个成员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的观点。最后小组长记录本小组的讨论结果。第三步:小组长在学习通提交小组成员各自的观点以及本小组的观点。第四步:每一组随机抽同学对小组的观点进行陈述,教师根据小组陈述的内容给每个小组打分。这一环节既是学生树立自身价值观的过程,也是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孝敬父母。从根源上讲,父母不仅生了我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其次父母还要对我们进行教育,培养我们做人的原则,因此孝顺父母本就是我们应该做的,这样从心理上学生接受了,孝敬父母就水到渠成了。

202205152212

相关文章:
  • 1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策略
  • 2 农村小学语文小班化教学的实施办法探讨
  • 3 画图策略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 4 英语绘本在小学六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5 教育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6 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发展小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初探
  • 7 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
  • 8 小学高段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现状及对策
  • 9 指向计算思维培养的小学图形化编程教学案例研究
  • 10 前置性学习在新课标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