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刘潞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15期 本文字数:2647
[摘 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育人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还成为近年来相关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峻,特别是在网络发展迅速的背景下,如何解决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探讨了将TET
教师效能训练技术特色运用在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方面,为提高
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提供新的工作思路。
[关 键 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效能训练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5-0136-03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概况
近几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愈发严峻,也备受国家重视,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多次明确提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定”。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社会阅历较少,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就非常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而且当代大学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和竞争,特别是网络发展迅速的背景下,如何解决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疏导不良情绪,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具有实际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TET教师效能训练概况
TET教师效能训练由前美国白宫儿童顾问托马斯·戈登博士提出,他本人三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曾经从事心理咨询工作,通过对问题儿童的心理咨询,发现了由于沟通阻碍造成的问题儿童的现状后,设计了致力于帮助教师的培训项目,即教师效能训练的课程。TET教师效能训练以“沟通”为核心,建立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技巧类、工具类课程,通过教师效能训练,不仅可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还能帮助学生成长,解决心理问题,让学生更有自信心、自觉性和责任感。
将TET教师效能训练技术特色运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方面,通过建立有效的师生关系、明确问题归属、利用积极聆听,传递自我负责任信息、化解冲突双赢方案等工作方法,极大地解决了高校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在学生发生心理问题时,由于专业薄弱,沟通方式较为单一以及处理效果不明显等问题,提升了教师有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处理能力,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合力,促进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可以丰富心理健康问题解决路径,拓展高校师生关系新模式。
三、TET教师效能训练技术的应用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和竞争。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的压力引发了大学生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果大学生无法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心理问题,不仅会加重心理负责,甚至会走上极端的道路。现阶段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如,對新环境的适应性不高、存在严重的依赖性、对学习目标认识不清晰、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及积极性不高、人际交往不适应、恋爱困难、就业恐慌等。目前,高校开设的心理教育相关课程针对性较弱,对于学生个性化问题影响有限。师资队伍中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人数有限,往往只能解决程度较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而程度较轻则无法满足学生大量的心理疏导需求。在实际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中,辅导员和专业教师是最贴近学生的教师团队,但由于心理相关专业化水平有限,往往将咨询当成是谈心聊天,一味劝解说教,心理问题干预能力较为欠缺,影响心理健康服务教育功能的发挥。
心理问题初期介入,通常会使心理专业教师压力较大,往往无法完成,而问题不及时解决又会有情况加重的可能,TET教师效能训练为高校辅导员及非心理专业教师提供了另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提供了解决方案。
TET教师效能训练提出,师生关系的质量是关键,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传授成长的技巧,是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常常使用鼓励式教育来解决各种问题,而TET教师效能训练提供给教师另外一种方案,就是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而非放纵学生,使学生更具有责任心,能够自我引导,从而缓和教师和学生之间较为紧张的关系。
TET教师效能训练提出了人们对于教师的偏见,如教师必须比普通人优秀,比普通人理解力更强、知识更渊博。这其实都是对教师的偏见,意味着教师一定要克服人性的弱点,展示出各种优秀的品质,这也会给教师带来内心的沮丧。而TET教师效能训练则需要教师摆脱这种困境,做最真实的自己。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坦诚或透明,彼此能真实相待。(2)关怀,彼此都感受到对方的尊重。(3)互相依赖。(4)独立性,允许每个人成长并发展其独特的创造力和个性。(5)共同的满足感,一方的需求满足不以牺牲另一方为代价。
TET教师效能训练要求当出现一个问题时,我们首先要判断这个问题是属于教师还是学生。如果学生的问题对教师有实质影响,那么问题属于教师。如果只是教师不接纳学生的某种行为,或者学生的问题没有影响教师,那么这种问题属于学生。问题属于学生时,教师应采用积极聆听的方法,也就是教师主动地了解学生内心真实的感受,使学生感受到他们得到了尊重、理解与接纳,促使其更深入地交流,平复情绪,并提供宣泄的渠道,这样才能开启解决问题的进程,,并且把解决问题的责任留给学生;问题属于教师时,教师应采用传递“我——信息”,对自己内心负责,坦诚分享学生对情况的评估,让学生体谅并帮助教师,而不是让学生怨恨、生气。这样学生愿意改变其行为的可能性很高,并不含有针对学生的负面评价,不会损害师生关系。而面对问题涉及双方的需求,即属于双方的问题时,则使用解决冲突的双赢方案。对于不需要使用权力或权威就能解决的问题,并有助于揭开问题的本质,教师可以先清楚地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动机,以此来真正解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与此同时,学生增强了责任感,心智也变得日趋成熟。
20220522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