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林凯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18期 本文字数:2681
[摘 要] 道路工程测量经过一年多
课程思政的建设探索与应用研究,逐渐创新形成了“一核两模三联动”的
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该模式的主要内容为:一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在理论教学中侧重引入具有行业背景的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开发实操技能优秀的模范学生;在课后实现线上思政教育平台、教师网络答疑解惑和学生网络自学交流三方联动机制,最终实现用课程思政这把“盐”调理出符合当代大学生专业学习口味的“课程大餐”。
[关 键 词] 道路工程测量;课程思政;“一核两模三联动”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8-0067-03
道路工程测量是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培养道路桥隧工程测量技术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学生普遍存在“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爱岗敬业”职业精神不强的问题。同时,课程思政对提升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加持效果不明显,道路工程测量技术人员的人才培养难以满足企业生产一线需求。本文将围绕道路工程测量课程思政教学现状进行阐述,详细分析该课程在进行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创新性地提出“一条思政全贯穿、两头先进树典型、三方上下其联动”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为提升道路工程测量课程思政建设水平提出解决对策,旨在提高道路工程测量技术人员的人才培养质量。
一、道路工程测量课程思政建设发展现状
2020年5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提升思政元素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促进效果,实现课程思政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倍增器的作用,解决好“教书”与“育人”的平衡互促关系,便成为摆在专业课程教学面前的重要课题[1]。就目前道路工程测量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效果来看,在思政理念融入、思政案例应用和线上线下联动教育方面仍存在一些显著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思政元素不突出,课程思政融合水平低
在道路工程测量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传统课程建设仍停留在“课程+思政”的水平上,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不充分,整个课程尤其是具体到每一小节思政元素挖掘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甚至还存在“为思政而思政”的现象。与此同时,课思融合水平不高,经常出现思政教育知识点和专业教学知识点脱节或生搬硬套的现象,达不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忙于完成专业知识和技能实践的内容讲授,对课程思政元素究竟如何与道路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以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缺乏系统性和科學性的思考。一部分教师仍停留在“一心传道、从不解惑”的阶段,认为只要学生不违法乱纪就算课程思政教育合格,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不足。
(二)思政案例缺少典型,学生获得感不高
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环节中,课堂上更多的是思政理论元素灌输。对行业相关的思政案例挖掘不够,课程思政教育中可以列举的先进人物很多,但缺乏道路工程测量行业的先进模范和感人事迹,学生普遍反映与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或自己所学课程太遥远,无法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通过课程思政获得的职业认同感与使命感不强[2]。
当代测量思政精神研究使用不够,如与测量工作相关的“珠峰测量精神”“北斗精神”和“国测一大队精神”等当代鲜活的思政案例在日常教学中体现和应用得较少,传统的典型思政案例难以适应新时代、新情况和新发展。
(三)重线下轻线上,数字资源匮乏
近年来,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如火如荼,但与课程思政相关的数字资源建设则相对较少[3]。且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中重视课堂理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思政研究应用不够,在课后对学生的线上思政教育关心更少,造成信息时代背景下的课程思政在学生的成长成才中发挥不出引导作用。
线上课程建设中思政元素体现较少,在线课程建设受到录课时间的限制,专业教师更加注重核心专业技能的展示与教学,且目前网课录制如何体现思政教育的相关研究尚处于探索应用阶段,因此相关在线课程的思政资源建设力度有待加强。
二、“一核两模三联动”的道路工程测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道路工程测量经过两年多课程思政的建设探索与应用研究,课程团队成员根据“三全育人”和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教育理念,结合工程测量技术的专业背景,并进一步与高职学生教育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身边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以及线上线下多方位育人的方法路径,在课程思政教育中逐渐创新形成了“一核两模三联动”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一核两模三联动”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为:一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在理论教学中侧重引入具有行业背景的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开发实操技能优秀的模范学生;在课后实现线上思政教育平台、教师网络答疑解惑和学生网络自学交流三方联动机制,最终实现用课程思政这把“盐”调理出符合当代大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口味的“课程大餐”。在教学实践应用层面,该模式下的课程教学过程如下。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课程教学始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价值取向或目标诉求,不仅适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在客观上还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属性。经过长期的理论沉淀和时间检验,该价值观已经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整体的价值形态,具有相对固定的逻辑结构和强大生命力,能够引起国人的强烈共鸣。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划分三个层次的目的在于让人们从总体上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实际情况践行核心价值观,主要是出于对核心价值观的整体认知和把握的需求。
20220606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