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高秀梅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18期 本文字数:2705
[摘 要] 近年来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对五年一贯制学校
班主任德育工作提出更高要求。鉴于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特点及学生特性,以及当下信息渠道不断发展现状,挖掘“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从班级制度、班级干部、班级环境、主题班会四个方面讨论班级管理方法,强调协同管理的重要性。
[关 键 词] 三全育人;五年一贯制;学生特性;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8-0079-03
一、概述
教育改革政策不断出新,“三全育人”理念应时代诞生。2017年,党中央首次确立“三全育人”理念,明确提出,各高校要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团齐抓共管,形成全体教职员工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机制。之后,,各高校积极贯彻落实,在全国掀起“三全育人”实践探索的热潮。
在此环境下,五年一贯制学校迎来无限机遇和挑战,对
班主任德育工作提出更高要求。由于五年一贯制高职学校教育目标是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学生,在培养方式上与大学具有相似性,但是学生群体又具有特殊性,介于中学生和大学生之间,同时学生年龄层次较低,学生自主性及独立管理能力较弱,三年级后才会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依靠父母向独立转变。很多班主任缺乏管理和教学经验,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差异和变化,顺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改进班级管理工作,做到学生分类管理,提升管理效果。本文基于“三全育人”理念,对五年一贯制学校班主任工作提出建议。
二、五年一贯制教育特点
五年一贯制高职是指面向参加中考的学生招收生源,并根据中考成绩录取的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后获得大专学历,一般采用“3+2”分段学制[1],又称为“初中起点大专教育”。五年一贯制学校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联合办学,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分开培养;另一种是在高等职业学校开展五年连续学业,培养学生,中间不会发生环境变化。但无论哪种学校,都可以把学生五年学业分为两个阶段,入学前三年属于中职阶段,主要学习任务是掌握中专基础文化知识,后两年是高职阶段,学习任务逐渐向专业化转变,学习难度加强。
首先,五年一贯制下学生学习时间跨度长,班主任必须理清两个阶段的关系。中职阶段与高职阶段在学生特性、学习课程和班级管理方面存在较大差异:(1)中职阶段学生年龄层次低,普遍在15~18岁,正处在身心发展时期,多方面能力还未成熟,发展潜能较大,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该阶段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对家长及教师具有较强依赖性;高职阶段的特点表现在年龄层次高,普遍在18~20岁,这个阶段的学生在校时间较长,已经基本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呈现可塑性、依赖性,向师性及自觉性较弱,独立性和创造性增强。(2)人才培养方案方面,不同阶段学生课程安排具有很大差别。中职阶段主要以扎实文化基础课程为主,接触少量专业基础课程;高职阶段专业基础课程逐渐增多,随着年级上升,专业核心课程的数量和课时呈现正相关,学生学习难度加大,到了五年级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来增强自己的专业技能,学科任务操作性增强,使学生毕业后更好地与社会及行业接轨。特别是五年级下学期,学生陆续实习,从校园向社会过渡。(3)在班级管理方面的差异不大,但在管理要求方面有明显差别,如上课手机入袋制度和考勤制度,中职阶段在班主任管理中做强制性要求,且管理严格,而高职阶段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往往要求弱化,高职阶段学生学业压力较大,班会制度往往成为复习课,没有强制的学习内容和活动。有些专业课程往往需要学生使用手机课堂学习,因此,手机入袋制度根据任课教师的课堂要求决定。高职阶段学生已有三年校园生活经历,很容易對校规校纪产生倦怠,也容易忽视班主任的常规管理,比如考勤制度、班级卫生制度等。
其次,高职阶段根据学生选择的专业方向,针对不同学生所采用的培养目标及教育模式存在明显区别。五年一贯制高职校一般有专接本、专转本、技能大赛、实习就业四种选择。专接本是学校与高校合作办学,在校期间学习本科课程,学制两年,考核合格后可获得高校毕业证,班主任在高职阶段应多注意班级学习氛围培养,帮助学生沉浸在学习备考状态中,并可以相互督促和交流;专转本是江苏省统一组织的,大专转本科考试,符合条件的学生可以报名参加江苏省统一“专转本”考试,被录取后可以入学就读本科课程,由于专转本难度较小,而且存在高职校与高校合作办学,因此,这部分学生需要班主任加强职业教育;技能大赛是通过参加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专业技能大赛锻炼学生专业技能,这部分学生通常都是班级佼佼者,被选拔为学校代表参加比赛,因此,班主任可以加大优秀学生的宣传,充分发挥三好学生的带头引导作用;实习就业是与企业合作实习,使学生具有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成为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多数学生最后都要面向社会,进入工作岗位中,择业和职业规划尤其重要,班主任需要有计划地进行职业规划及职场规则等培训,帮助学生顺利衔接岗位,更快适应社会环境和职场环境。
三、“三全育人”内涵分析
根据现有文献分析,学者方平(2017)提出焦距“整体格局”“关键少数”“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四个方面切实推进“三全育人”。潘孝富(2020)等人以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特色育人实践为例,验证“三全育人”理念下的高校教育协同育人体系的价值,认为“三全育人”是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立体、全方位教育,属于一种理念指导。王典(2020)对高校创新运用“三全育人”德育模式的现状进行总结,从教育形式、沟通联系、专业水平三方面提出德育模式运作管理优化路径。储德峰将“三全育人”归为一种方法论,分析“大思政”教育模式。但目前对“三全育人”的相关研究缺少对五年制建设类高职学校特色的思考,同时,新时代高职德育模式改革探索势在必行。
20220606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