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课程思政融入教育学的教学改革路径探究

2022-07-05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本文作者:张静利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19期 本文字数:2593

  [摘           要]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契机,对推动教育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下教育学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以思想引领为基础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以课程教材为载体深挖教学内容思政元素、以学习交流为途径强化教师思政教学能力、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以教育实习为补充强化思政教育成果、以激励、引领为目标优化考核评价机制等教学改革路径,为基于课程思政的教育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9-0116-03
   “课程思政”旨在倡导所有学科课程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共同承担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的一种教育理念。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理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在2020年5月教育部下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对课程思政建设各环节进行了系统规划,并就各专业如何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意见,为各学科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课程思政融入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教育学是高校教育学科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师范类专业中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肩负着培养未来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其培养对象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专业素养、人文情怀不仅关乎自身未来社会作用的发挥,更关乎新一代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质量。教育学课程涉及教育发展史、教育目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心理咨询与辅导、班主任工作等知识内容,与课程思政的建设理念和方向有较大的契合度,是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阵地。深入挖掘教育学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进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不仅是新时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课程思政重要指示精神的应有之义,而且是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维护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
   (一)强化课程育人宗旨,提升立德树人成效
   结合教育学课程内容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将我国教育发展的探索过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选择相结合,将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解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相结合,将国家相关教育政策与法律规定的学习与爱国爱党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家国情怀、法治观念,培养其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为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竭力奉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理想信念。
   (二)提高教师思政素养,增强育人育才能力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课程思政建设的高质量推进,势必要求教师作为先行者深入学习思想政治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将其内化到自身原有知识体系中,进一步提升教育学专业教师队伍的政治素养,增强其对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的认同,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信念,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三)深化学生专业认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的教育学课程内容学习更加注重对专业知识本身的理解和把握,强调学生专业理论和能力的提升。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学专业知识学习相融合,充分挖掘教育学课程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能够深化学生对原有专业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感知蕴含在其中的政治情怀、价值理念、道德情操等,实现个人综合素质更加全面的发展。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教育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有待提高
   《纲要》指出“各類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2]然而,在教育学课程思政推进的现实中,部分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内涵的认识存在偏差,把思政教育狭隘地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党性教育,认为主要应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来承担,与自己关系不大,主动参与课程思政改革的意识
  不强。
   (二)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不充分
   在课程思政理念的贯彻过程中,教育学专业教师往往受自身思政素养的限制,对各章节所蕴含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充分,领悟不到位,多数情况下依然局限在围绕严谨治学、关爱学生、潜心奉献等原有知识讲授中,缺乏新认知、新探索,或者机械地将相关思政元素嵌入课堂教学中,缺乏引导学生共同领悟的环节,导致课程思政建设流于形式,出现专业知识讲授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
   (三)课堂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
   《纲要》中强调“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3]目前的高校在校生以“00后”为主,他们出生在互联网时代,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多,思维灵活,求新求异,对新媒体有着更高的敏感度,对灵活性教学方式有着更加强烈的兴趣和诉求。当下以传统课堂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与这一状况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其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真正透过知识本身领悟蕴含其中的哲学内涵、价值信念、人文情怀等,导致教育学课程思政目标的达成效果不佳。

202206262201

相关文章:
  • 1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策略
  • 2 农村小学语文小班化教学的实施办法探讨
  • 3 画图策略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 4 英语绘本在小学六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5 教育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6 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发展小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初探
  • 7 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
  • 8 小学高段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现状及对策
  • 9 指向计算思维培养的小学图形化编程教学案例研究
  • 10 前置性学习在新课标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