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兰阳 姚政 赵霜霜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20期 本文字数:2469
[摘 要] 目的:通过对高职护生进行“课程人文”干预教学,探究验证“课程人文”对高职护生职业认同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贵州省某高职院校2021级护理专业两个班学生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学生进行为期16个教学周的“课程人文”干预教学,实验结束后采用相同的护生职业认同问卷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实验组在职业认同、职业选择的自主性、社会说服方面的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以学生为主体,突出护理专业特色,在专业课中融入人文思政教育,实施“课程人文”,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能有效促进高职护生的职业选择的自主性、社会说服及职业认同的提升。
[关 键 词] 高职護生;职业认同;“课程人文”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0-0098-03
我国低职称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能力弱,职业认同感低,这是护理人员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1]。然而我国注册护士中70%以上第一学历为高等职业学校,并且有研究证明在校护生的职业认同感和人文关怀能力呈正相关[2]。史瑞芬教授提出借鉴“课程思政”的理念,从单纯着力于人文课程建设转换为大力发展“课程人文”。在各门专业课中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做到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协同育人[3]。
基于此,本研究拟通过设计实施一套“课程人文”实施方案,通过小样本的干预实验探究分析“课程人文”对高职护生职业认同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从而为高职护生的专业课程“课程人文”提供行之有效的实施策略。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遵循知情同意的准则,在告知学生研究目的意义的前提下,共有实验组103名学生、对照组101名学生自愿参加实验研究。选取贵州省某高职院校2021级护理专业某班学生作为实验组,对其进行为期一学期16个教学周的“课程人文”干预教学;选择该高职院校2021级护理专业另外一班学生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仅接受传统的课堂教学。本研究中实验组与对照组高职护生的入学起点相同(均为高中毕业),所采用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相同,并且两组的专业课教师相同。因此,可以有效地避免两组高职护生因入学起点不同、课程设置不同所导致的结果偏倚。
(二)测量工具
本研究的测量工具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一般资料调查,,主要收集学生的人口学资料,如性别、年龄、父母亲文化程度等。
第二部分为高职护生职业认同感问卷。该问卷由郝玉芳编制[4],问卷由17个条目,共5个维度组成。分别是职业自我概念、留职获益与离职风险、社会比较与自我反思、职业选择的自主性、社会说服。采用Liken 5级评分,得分越高表示职业认同感越高,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和折半信度分别为0.827和0.842。
(三)实验研究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贵州省某高职院校2021级护理专业两个班的学生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在高职护生职业认同感现状分析基础上,拓展高职护生人文教育模式雏形,坚持两个核心进行教学设计。①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专业特色,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②在专业课中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和温度,深度挖掘专业课中所蕴含的人文元素,实施“课程人文”,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开展为期一学期16周的专业课“课程人文”实施,革新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期结束后,采用相同的护生职业认同问卷进行调查分析。
(四)统计分析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问卷数据用SPSS 24.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描述统计、方差分析、t检验等。
二、研究结果
(一)干预前的一般性资料对比
实验组学生103人,女生84人,男生19人;对照组学生101人,女83人,男生18人。运用描述性统计和t检验对两组的一般性资料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是否独生子女、家庭居住地、父母文化程度等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1。
(二)干预前职业认同对比结果
对两组干预前职业认同各因子和总分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职业自我概念、留职获益与离职风险、社会比较与自我反思、职业选择的自主性及社会说服五个因子的分数和总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在试验前能够认定实验组和对照组是同质的两个组别,详见表2。
(三)干预后职业认同对比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干预后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他们在总分、职业选择的自主性、社会说服等方面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3。
三、讨论
文献的调查研究表明,我国护士数量紧缺,流失率高,职业认同感低,护患比严重不足。低职称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能力弱,职业认同感低是护士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专业课中融入人文元素,实施“课程人文”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职业选择的自主性和社会说服。
20220706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