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郑锐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23期 本文字数:2479
[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在学生“工匠精神”养成方面,总体不容乐观。主要围绕当前高职学生在匠德、匠技、匠力、匠心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基于“工匠精神”,提升和优化高职公共
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培养学生的
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使其成为真正“精技术、通语言、懂文化”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高职英语;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3-0055-03
“工匠精神”一词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之中被首次提出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社会各界掀起强烈的反响、热烈的讨论。“工匠精神”被时代所重温并且重新定义,迅速“走红”,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因为它肩负着培养创新技能型人才的时代使命。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在新时代,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明晰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内核,审视“工匠精神”属性,重视“工匠精神”价值,在高职教育中使学生形成“工匠精神”,具有非凡意义。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指有工艺专长的匠人,“精神”指人的情感、意志等,“工匠精神”是个体掌握职业技能与理论知识后以严谨认真、持之以恒的行为精益求精地进行服务,体现专业价值,树立自身形象,展示优异专业品质的一种实践态度。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应该培养和具有 “工匠精神”,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更是责无旁贷。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所以,基于社会外部的需求与学生成长的内部考量,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形成不仅推动高职教育向内涵式方向发展,更能扩大职业教育的外溢效应。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998年,教育部对“人才培养模式”给出了一个定义:“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我国很多学者也对“人才培养模式”这个概念下过定义。龚怡祖教授指出,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为了培养的目标所采用的标准和方式,,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具有系统和规范的
特征。
何文进先生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指导下,为实现人才本体的知识、能力素质而产生的教育教学活动。
综合来看,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理念,为了更好地完成人才培养任务,学校确定的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培养过程和培养机制。
三、当前在高职公共英语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职场环境中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目前,一些高职学生英语学习风气涣散,英语交际能力低下,缺乏“工匠精神”,不能满足社会基本需求。调查发现,当前我国高职学生在匠德、匠技、匠力、匠心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高职院校是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培养具有一定专業技术和技能的人才。高职学生毕业后直接对接就业市场,就业方向以企业、工厂等生产一线,服务业、产业类为主,不论是社会地位还是工作类型,在社会中都未得到足够的尊重。高职学生收入水平较本科、研究生、博士落差较大,起薪待遇低,使其在社会中被贴上“蓝领”身份标签。
加之大部分高职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没有明确的职业理想,走一步看一步,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毕业之后能干什么、能做什么工作,大部分学生依赖家长,通过家长的门路找工作,安排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没有自己的职业愿景。有些学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对自己的职业期待过高,导致在真正求职中失望而归。2017年1月,教育部等部门颁发《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该《指南》明确指出:“生产一线职工,特别是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整体较低、发展通道不畅,人才培养培训投入总体不足,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二)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在调查中发现,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设置不是很合理。在大专一年级课程体系之中,为了给专业课留更多课时,逐渐减少公共基础课程,导致公共基础课的课时严重不足。教师在课堂上不停地讲授,学生在讲台下不停地记笔记,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很少有交流,教师上完课就走,和学生在课下的交流也几乎为零。
专业理论课程过多,实践课程较少。院校虽然推广“专业理论课程+实际场景课程”模式,但是,“实际场景课程”依旧在校园的模拟场景中进行教学,并没有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加之教师人员紧张,课量承担较大,也很少去企业真正参观、学习、实践,实践性的应用技能只能靠教师现场模拟教学。
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学校训练学生的英语听力、商务口笔译只是在学校机房进行,而英语口语则是在教室进行,多数情况是让学生模拟场景,学生与学生进行商务事务处理。教师按照课本内容开展教学,有些事例早已过时,缺乏时效性,在课程内容与就业岗位匹配方面,两者之间的契合度与对接明显不足。
20220728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