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霍婧婷 陆敏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24期 本文字数:2472
[摘 要] 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载体,有必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增强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构建劳动教育体系。通过对新时代劳动教育价值意义和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对劳动教育现状和不足分析,提出四条体系构建的实践路径:建校本课程、挖掘劳动资源、重视师资队伍、构建评价体系,以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 键 词] 劳动教育;价值意义;现象;不足;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4-0034-03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
一、劳动教育的价值意义
(一)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
劳动教育这一词并不新颖,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但劳动教育课程作为一门新型课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特别是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劳动与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息息相关。高职院校教育教学重点仅仅放在专业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上,忽视了劳动观念教育,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劳动接触较少。难以形成积极的劳动观念,甚至忽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不利于学生未来就业和今后发展。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用正确的心态对待劳动教育,以便学生更好地融入生活、融入社会、提升自我、发展自我。
(二)树立正确就业观念
目前,大学生毕业数量增加迅速与增长缓慢的社会就业岗位之间产生了不平衡的矛盾。矛盾聚焦点在于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缺陷,对工作要求过于理想:一方面要求收入高,另一方面要求压力小、晋升快。劳动教育课程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措施,也是坚定就业思想的关键课程。高职院校是培养具备“四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第一,劳动毅力,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努力克服困难险阻。第二,劳动耐力,面对高强度工作,能够抵抗疲劳咬牙坚持。第三,劳动定力,在工作中不忘初心,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第四,劳动魄力,工作中遇事应有胆识、有魄力。学生应在劳动教育课程中厚植爱国主义基础,学会吃苦耐劳、精益求精、不畏险阻的工作品质,为未来就业打好牢固的思想基础。
(三)涵养高尚的工匠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贺信中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工匠精神的核心就是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专注工作、勇于创新。
高职院校应引导学生专心学习、善于钻研、一丝不苟、敢于创新,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价值观高度一致,是为国家培养和践行工匠精神工人的“主阵地”。为火箭焊心脏的高凤林、核电站“心脏手术师”乔素凯、“高空舞者”王进等优秀工作者,都是从高职院校走出的大国工匠。因此,高职院校应在劳动教育课程中引导学生涵养高尚的工匠精神。
(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健康的身体是学生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基础。目前,多数大学生身体素质欠佳,普遍存在“宅”宿舍的现象,甚至忽视体育锻炼。更是对劳动教育存在三个“不到位”:认识不到位、参与不到位、主动性不到位,无法使劳动教育和体育锻炼有效结合,,致使进入社会工作,会出现缺乏体育运动现象。学校可以通过劳动教育中的劳动实践教育,帮助学生锻炼体魄,提高身体素质,改正不良陋习,使学生意识到劳动教育的益处,为学生今后的健康状态打下强有力的基础。所以,高职院校应在劳动教育课程中适当加入体力劳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劳动教育的现状及不足
(一)社会支持力度较小
第一,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滕文公章句上》曾写过“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意思是脑力劳动的人统治人,体力劳动的人被统治[1]。第二,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劳动教育应具备校内外实训基地,社区、街道、活动中心、企业等校外场所应为学校全面和全方位育人提供便捷,但就目前效果来看,沟通、管理、安全等方面均存在较大问题。第三,环境对劳动评价不高。社会对于劳动评价主要注重劳动结果忽视劳动过程,甚至对劳动过程中的服务精神和助人品格完全忽视,没有鼓励和赞美的教育,对学生成长成才具有消极影响。
(二)学校教育体系不完善
第一,学校重视力度不够。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课程普遍开设不足,使劳动课程无师资团队、无课程标准、无实用教材、无具體教案。第二,协同育人能力不足。学校为劳动教育主场地,但没有发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方式。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学工处、后勤处、保卫处和二级学院等各部门联系较少,协同育人存在问题和困难。第三,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学校缺少对劳动教育体系的评价机制,对学生评价仅为结果性考核,存在局限性,对教师评价仅为指导评价,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及时认清自身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无法及时调整,无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难以保障评价的合理性,容易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20220806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