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沉浸式教学模式及高职院校儿科护理学教学的研究进展

2022-09-06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本文作者:衡利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27期 本文字数:2485

  [摘要]儿科护理学为护理专业十分重要的一门临床课程,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且随着“三胎”政策的开放,小儿的健康越来越受到家庭、社会的关注,对儿科护士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高职院校是培养临床护士的摇篮,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沉浸式教学模式是目前新型的教学模式之一,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好地满足现代儿科教学的需求。为此,对沉浸式教学模式及高职院校儿科护理学教学方法进行了综述,以供学者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沉浸式教学模式;儿科护理学;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22)27-0107-03
  儿科护理学,包括儿童的生长发育、健康儿童的护理、住院儿童的护理、营养疾病儿童的护理、新生儿护理、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结缔组织系统疾病患儿,感染疾病患儿、内分泌及遗传疾病患儿的護理,其涵盖内容多,内容复杂,需要护士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及技能操作,在严密观察患儿病情的基础上独立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协助医生解决临床问题。目前,儿科护理学的教学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教学目标设置不科学,教学方式也较为单一,且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听课[1]。儿科护理学的教材侧重于疾病的知识点,教师重视疾病的护理措施,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无法满足当前对儿科护士的需求[2]。沉浸式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沉浸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其在多种学科教学中均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对高职院校儿科护理学的教学方法及沉浸式教学模式进行了综述,为临床更好地提高儿科护理学教学效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高职院校儿科护理学教学模式进展
  除了常用的教学方式,部分院校还开展了较多新型的教学模式。
  (一)模块化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是将儿科护理学分成不同的模块,包括临床常见症状和疾病护理模块、儿科护理基本操作模块和综合设计性实验模块。临床常见症状和疾病护理技能模块中,选出小儿的常见疾病和多发疾病,确定小儿肺炎、小儿惊厥及小儿腹泻等制作典型案例,让学生根据具体病案分析特点,思考采用何种护理方法等。儿科护理基本技能操作模块,遵循实用性和新颖性的原则,对儿科护理技能进行筛选,选出重点实验项目,并在模拟病房中开展,以实验演示开始,学生在婴儿模拟人中展开学习[3]。综合设计性实验模块,由教师编写典型病例,将人文知识与疾病相结合,设计案例应包括学习目标、情景、背景和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方法进行学习。模块教学,是根据知识结构体系形成一种教学模块,进而实现的一种立体化教学模式。通过模块化教学,能够加强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之间的联系,进而提高学生在临床实践期间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方法,起源于美国心理学家大卫·库伯的学习理论,其经过不断的实践发展提出了“先行再议而后知”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实际需求出发,引入和创造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场景,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其学习能力、心理机能等全面发展。图像体验法,,是在课堂上利用图片、视频、文字、声音等多种材料进行教学,通过播放视频和图片讲解护理场景,营造护理环境,让学生观察并融入其中,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实战法,则是让学生在医院实习,使其能够真正认识到儿科护理是什么,在学生基础水平达到一定标准后,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护理计划的制订中,帮助学生认识到实际护理工作中的不足[4]。在体验式教学中,要求教师有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找出并设置典型的情境,更好地引导和组织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充分认识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并与学生共同讨论问题的发生及可能出现的结果,同时还可以结合自身的体验,讲解处理方法。由于教学场地不固定,课堂处于开放状态,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容易导致课堂氛围混乱,因此教师需要反应敏捷,正确引导和把控进度,使课堂效率
  更高。
  (三)一体化教学
  利用教、学、做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儿科护理学习,创设体验情景导入新课中,符合学生热情好动、敢于大胆展示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由学生完成角色扮演,以深化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也可以增强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同时,创新考核评价体系,将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从多角度考评学生,提高考核评价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通过此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激发学生对儿科护理学的学习情感及护理责任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四)PBL教学
  PBL教学,是以问题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特点在于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以临床问题作为基础,利用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临床知识掌握程度、临床工作能力及专科职业素养。PBL教学法能够以问题为载体,通过对典型病例的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查找文献资料再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解决患儿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而获取相关知识。通过这种解决方式,能够将儿科护理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护理技能等有机结合,将知识融会贯通。而PBL教学法从表面上看,教师不需要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但实际上教师必须对相关知识足够精通才能掌握中心问题,进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知识贯穿起来,形成知识网,因此需要教师有驾驭问题的能力,不但包括本单元的理论知识、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预后等,还涉及护理工作中的观察重点,出现问题的考虑点和分析关键点。同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获取相关知识,进而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202209012149

相关文章:
  • 1 高校考试信息化改革
  • 2 现职军官培训课程“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 3 单元主题下高职院校英语口语课堂表现性评估任务的设计
  • 4 课程思政背景下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析
  •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工作路径研究
  • 6 机会识别对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影响研究
  • 7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影子教育研究综述及启示
  • 8 思政元素融入高等数学课程的研究
  • 9 思政工作与职业教育的创新模式与经验分享
  • 10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研究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