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宋勇 陈生熬 高军 王黎炜 王帅 任道全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28期 本文字数:2730
[摘 要] 基于科研探究地方院校水产养殖学专业基础课鱼类生态学
课程教学培养模式,进一步探索创新和特色兴校办学理念。结合地方院校水产养殖专业实践教学特点和模式,培养地区复合型人才,为地方特色渔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将成为未来地方院校培养学生的发展导向。
[关 键 词] 地方院校;鱼类生态学;科研因素;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8-0052-03
鱼类生态学为水产养殖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科研也是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重要环节,而探讨科研对
课程教学改革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科研和鱼类生态学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为该课程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一、科研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章第三十一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无论是传统教育还是现代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仍然是我国教育的重点,,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是现代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这离不开高等教育规定的高等院校的三大功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创造知识、传授知识和运用知识在诸多发达国家科研业务工作和研究生教育培养中的核心始终没有改变,也是创新教育和高素质教育理念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也是我国高素质教育中大力提倡的关键问题[1,2]。
高校作为中国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又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如何实现科研和教学的融合也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伯顿·克拉克关于建立大学“科研—教学—学习”联结体的主要思想,以及给我们带来的若干大学建设的理念,说明在大学中建立科研—教学—学习联结体的重大意义。而结合我国大学的教学与科研相互性,提出大学教育中着力构建以研究为本的本科教育,积极为“科研—教学—学习”联结体的整合提供有力支撑,更好开展高等教育[1,2]。
西北很多地方高校由于生源质量等原因,注重教学而忽略了科研的重要性,使得学生在科研思维和科研训练中较为逊色,未能更好地关注国内外科学前沿和进展,这和地方高校师资力量密不可分。因为西北地处边远,经济和师资流失比较严重,又缺乏师资引入的优惠条件,进而缺乏优秀的人才创造出更好的成绩,然而这个成绩和科研密不可分;优秀师资的引入,对科研经费的投入也是必要的考验条件,没有充足的经费支持,优秀的博士和人才不能安心开展科学研究,3~5年内必然选择离开,这也是人才师资缺乏的原因[3-5]。
对于水产业而言,由于西北地处特殊环境,高寒和高盐碱限制渔业的发展,师资结构中水产类专业人才更是急缺,优秀人才更注重沿海城市水产的发展,而特色水产业的发展更需要大批的人才和力量,托起边疆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夯实水产种业。因此高校教育中注入科研,对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有推动作用。鱼类生态学作为水产养殖专业的专业性基础课,其实践操作性较强,对学生的科研素质教育能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将该课程作为科研在高等教育中的导入有切合的实践基础,对培养学生在大学期间科学研究的精神也起到引导作用。
二、鱼类生态学课程设置特点
水产养殖学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培育动手操作能力强的综合性人才。国内诸多高校,严格按照国家水产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水产养殖学专业纲要来进一步修改符合地方高校专业发展的培养模式[6]。鱼类生态学是水产养殖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基础必修课,主要作为水产养殖、海水养殖、水生生物和鱼类资源等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且本课程反映了国内鱼类生态学研究的成就,结合国外研究资料,深入浅出地介绍鱼类生态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以及一般调查方法,结合实践简明介绍了种群动态和系统生态方面的基本内容,为种群生态学打下坚实的基础[7,8]。
鱼类生态学课程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课程重点掌握个体生物学有关鱼类年龄、生长、摄食、呼吸、早期发育、感觉、行为和分布等知识点;掌握洄游等生命机能与环境的联系;了解鱼类种群、群落和水域生态系等内容。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综合鱼类学等基础课程,融会贯通,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并为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7,8]。
诸多地方高校在执行本大纲时应注意,由于本课程选用教材编写较早,在教學过程中应收集新的资料来充实教学内容,以满足鱼类生态学的学习和掌握。现行的教材是1995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鱼类生态学》,由殷名称教授编著,而后再无更新;1999年李明德教授主编《鱼类生态学》不同于中国农业出版社版本,突出了系统生物学和食物网以及能流等内容,凸显了环境饵料结构与鱼类结构的关系;2002年叶富良教授编著《鱼类生态学》突出点又不同于殷名称教授版本,先以鱼类与环境的关系讲解为主,再一一讲解展现了鱼类生态学概念精华。但不同版本有不同优势,从授课角度来说,依然要选择殷名称教授版本,其完全展现了鱼类生态中个体生态、种群生态基础及环境的影响等,逐渐推进,深入浅出,更适合地方院校的授课,但不同学校有不同授课方式,可能存在差异。高校中选用参考教材,再结合老师的科学研究,丰富该课程的内容,为生动的授课注入新鲜力量。
三、科研在鱼类生态学中的作用
鱼类生态学课程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有关鱼类年龄、生长、摄食、呼吸、早期发育、感觉、行为和分布等知识点[7,8]。在地方高校教学中,重点在年龄与生长、摄食与繁殖方面,这与前期的鱼类学中生物学部分以及后期鱼类增养殖学中生长和繁殖遥相呼应、互利互补,共同促进学生对水产养殖学专业中重点内容的掌握。其中,年龄与生长、摄食与繁殖等均需要来自科学技术和基层经验,但所有的经验是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开展。例如,上课讲解中耳石的结构和年轮鉴定分析、性腺发育分期的判断以及摄食行为中充塞度的判断等,均需要科研的思维和科研的能力来学习掌握[5,9,10]。
20220908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