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高职室内软装饰设计课程教学实施报告

2022-09-27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本文作者:丁海昕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30期 本文字数:2519

  [摘           要]  随着“艺术生活化”理念的逐步深入人心,室内软装设计作为室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艺术设计业内和广大消费者的更多关注。为更好地培养软装设计人才,各大高职院校纷纷开设室内软装饰设计课程、开展课程改革创新。从产教融合的角度出发,以加强学生岗位核心能力为目标、以全面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从课程教学设计、实施和反思三个方面论证,探索室内软装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务实举措,以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软装岗位适应能力。
  [关    键   词]  岗位能力;教学实施报告;室内软装设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22)30-0058-03
   一、教学设计
   (一)课程定位
   室内软装饰设计课程是一门兼具综合性与实践性的课程,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从20世纪90年代起,该课程已经出现于各大高等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1]。但由于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的阶段性,与当时情况相匹配的课程教学内容,以现在的标准来看,存在定位不清、内容陈旧等问题,亟待更新。
   本课程将课程教学分为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技术技能培养两大部分,以契合“课程设计职业化、能力训练岗位化”[2]的定位。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基础教学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室内设计中与软装饰设计相关的理论知识。二是通过观察、实践,感受设计感、空间感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体验设计的乐趣、提升设计的创意。三是通过落实于具体项目,让学生实践已经了解并掌握的基本概念和设计流程,以个人或团队形式较为熟练地完成室内软装设计项目中文案及视觉部分的设计内容,固化从事室内软装设计的基本能力,达到培养熟悉室内软装设计的实操性人才的目的。
   (二)学情分析
   1.教学对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大三学生(2019级)。
   2.知识水平:经过两年的基础课程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素描、色彩、设计概论、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基础技能,并且手绘表现技法、室内设计专题等专业课程的教学也在同步开展,学生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为开展室内软装饰设计课程奠定了基础。
   3.对象特点:学生对软装设计具有浓厚的兴趣,整体学习氛围较好。学生接受新事物快,但动手能力不强,现阶段的知识储备尚有欠缺,过度依赖电子产品。这些都是现阶段课堂教学所需要面对的问题。
   (三)内容重构
   以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岗位能力输出为导向,对接“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将职业技能要求融入教学评价,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匹配对接,同时根据社会的需求变化开展教学内容的动态变更,通过具体的项目实践完成理论性内容的展陈与学习,实现能力内化。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同步开发学习领域、创设学习情境,以项目为中心,多元展开课程并实施教学(详见表1)。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软装”与“硬装”的关系,熟悉室内软装设计的发展趋势,掌握不同软装设计风格的主要特点,把握相近风格间的异同点,掌握软装方案中色彩、家具、灯光、花艺、布艺等元素的设计要点,掌握软装设计原则、设计流程、软装提案的内容表达。
   2.能力目标:学会使用主流的软装辅助设计软件;能够自主归纳并吸收不同风格软装元素特点;能够根据指定风格选择合适的软装设计元素和展陈方式;掌握家居空间摆场技巧、软装设计全案展陈的设计与制作。
   3.素质目标:牢固树立“设计源于生活”的理念,拓展兴趣爱好,提高文化修养。坚持日常积累,多看、多思、善问、勤记,敏于观察,善于总结,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培养良好的沟通技能与现场应变能力,具备较强的目标实现能力。
   二、教学实施
   (一)教学理念
   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室内软装设计师为目标,以“提升学生的专业使命感、强化学生的责任与担当”为切入点,以课堂学习为支撑点,以项目实践为着力点,以信息化教学为兴奋点,实现多点结合。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借助企业的实践优势,搭建项目平台,打造“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与实践体系[3]。
   (二)教学模式
   1.实践型教学:对室内软装饰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升级和优化。在教学中强调社会需求导向,培养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的务实作风。引导从大处着眼,聚焦大环境、大市场,以更宽的视角、更新的需求来审视室内软装行业的发展;从小处入手,熟练把握各类软装基本元素,开拓创新,不断优化各类元素的组合方式,实现应用表现手法的与时俱进与推陈出新,,把所学理论、技能与对行业发展的审视、观察、思考相结合,在真实的工作项目中融合展现,同时倡导课证融合,为学生顺利获得“1+X”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打下坚实基础。
   2.混合式教学:课程教学内容较多,且比较依赖于实践环节,因此,选择线上线下交叉混合的教学方式是相对务实的选择[4]。课前通过工作任务设置,以问卷、测试等形式考核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情况摸底后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分配理论再学习与实践的占比;基于工作任务,学校教师指导完成项目流程,通过企业人员的连线指导,实时解决项目推进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实施校企“双师”授课,课后拓展应用与测验,内化职业核心技能。教学中突出信息化应用,线上线下双管齐下,以混合式教学方式解决“理论与实际结合”的问题[5]。

202209242101

相关文章:
  • 1 “双高计划”引领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创
  • 2 基于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型庭院设计与营造课程资源构建与
  • 3 公安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 4 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机制研究
  • 5 基于产业学院的高职院校师资培养与队伍建设研究
  • 6 高职院校引进企业能工巧匠人才的现实困境及破解策略
  • 7 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视域下的智慧教务管理研究
  • 8 浅析高校教务系统建设过程及管理建议
  • 9 基于混合式教学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
  • 10 核心素养视角下大学生学校劳动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