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高校劳动教育在单片机实训课程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2022-10-12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本文作者:王威 李向东 周抒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31期 本文字数:2822

  [摘           要]  劳动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和手段。通过开发劳动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改革,能够实现以劳立德、以劳养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劳动育人目标。单片机实训作为电子信息与控制学科的重要实践课程,具备深入开展劳动教育的专业基础和平台基础。通过专业调研的劳动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创新实践的劳动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创新精神;通过参与生产活动的劳动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劳动热情和健康体魄;通过技术和产品美学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创美能力。
  [关    键   词]  劳动教育;单片机实训;课程改革;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1-0067-03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创造了人类必需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条件,劳动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劳动是人类所有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落实和推动劳动教育在高校内的根植和发展,是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高校育人存在一定程度的重“智育”轻“体育”的现象,在大学生劳动观养成、劳动精神培养、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亟待提高。除了建立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之外,在现有课程基础上进行劳动教育改革和二次开发是行之有效的创新手段。单片机实训是电子信息与控制学科的重要实践课程,具有深入开展劳动教育的资源和平台优势。紧扣以劳立德、以劳养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劳动教育核心目标,深挖单片机实训课程中的劳动育人元素,促进劳动教育在专业课程中的深化改革。在专业调研、创新实践、生产活动、美育培养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劳动性课程改革,有效发挥劳动教育在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一、高校劳动教育的意义、现状及途径
   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统一是我党重要的教育方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历史唯物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和要求。劳动不仅能够创造财富价值,还能够提升人类认知能力和精神意志,进而促进人类解放和文明进化。高校劳动教育能够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提升劳动精神、根植爱国情怀、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实践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劳动的重要性,他指出:“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劳动是一个民族创新的基础和源泉,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必由之路。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貫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1]。劳动教育观念的养成和劳动技能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在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培育。高校作为时代育人的主战场和执行国家教育方针的主体,肩负着为国家输送思想意识正确、业务能力过硬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如何把劳动教育同劳动价值观养成、劳动精神培养、劳动创新技能提升有机结合,是当前高校面临的重大机遇与挑战。高校亦为校园阶段劳动教育的最后一站,应充分发挥其劳动教育的“桥头堡”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具有立场坚定、爱岗敬业、劳动品质和劳动技能优秀的合格大学毕业生。
   受我国儒家传统教育观的文化影响,部分人潜意识中存在劳动低下的错误观念。教育领域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脑力、轻体力”的错误认知[2-3],“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还未能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群体最广泛的共鸣与回响。随着人工智能、自动化技术、大数据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劳动的内涵和范围不再局限于“体力”劳动的狭窄设定,新时代的高校劳动教育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劳动素养、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当前,高校内普遍未形成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劳动实践课程及其实践基地建设尚待完善,劳动课程与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协同机制尚未形成,,以劳动教育为目标的课程改革尚未取得显著成效,校内外劳动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需要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和课程评价体系建设尚需深化[4-5]。劳动教育理念在高校师生思维中的深植、在各类课程中的落地生根和开枝散叶,需要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群策群力,根据学校的特色和现状寻找适当的劳动教育发展之路。宏观上看,各高校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政策层面支撑缺失,配套的制度方案和人、财、物供给也相应地体现出了不足;微观上看,高校劳动教育地位认知、劳动教育专项支持力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劳动教育课程改革、劳动教育基地建设、劳动教育资源整合等诸多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建立适合学校专业特点、发展现状和产业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高校践行和发展劳动教育理念的重要抓手,其建设难度大、周期长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需要集全校及社会相关资源之力方能功成。在制度和保障充足供给的基础上,依据国家劳动教育方针,结合高校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劳动教育在高校教育领域内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特质,在建设劳动教育专门课程体系的同时,还应重点开展在已有各类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和广泛的劳动教育课程改革,以此提升劳动教育的全面性和实效性。课程改革作为课程目标修订而进行的课程改进和创新,在原课程的基础上针对新的课程目标进行适应性延拓,具有基础好、代价小、周期短、收效快的特点,适合大范围、多专业的普遍性课程改革。专业理论课具有理论性强、实践内容偏少的特点,在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改革时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和新时代劳动特点,拓展网络调研、社会实践调查、理论仿真实践等新形式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与专业理论课相比,专业实践课具有更好开展劳动教育的课程内容基础和平台基础,通过挖掘实践课程各环节中的劳动观和爱国精神培育、劳动技能培育、劳动热情和健康体魄培育、审美和创美能力培育等元素,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

202210072308

相关文章:
  • 1 “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现状及实
  • 2 数字经济新时代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教
  • 3 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制度框架的文献综述
  • 4 基于系统性文献综述的国内分层教学评价现状研究
  • 5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初探
  • 6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第二课堂改革与实践模
  • 7 “岗课赛证”融通的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建设路径研究
  • 8 “职教”与“科创”互联互动研究
  • 9 “三全育人”视域下广西民办高校第二课堂活动文化育人
  • 10 “能源情怀”融入职业生涯规划育人过程的思考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