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房群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31期 本文字数:2740
[摘 要] 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在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进行思政教育势在必行,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能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的医德,提高职业素养。全面推进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好的
课程思政应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临床医学教师应该围绕如何在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融入思政元素,立足医学教育的学科特点探讨有效融入的途径与思路,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融合,进行“三全育人”,基于课程特点分类施策,善于挖掘不同课程特有的思政元素。立足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对课程思政在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教学策略。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1-0073-03
思政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中潜移默化对学生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在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由于课程内容极其复杂,专业性极强,教师在传授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忽视了对学生思想、精神的培养。临床医学教师应该在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思考如何抓住文化基因和核心价值,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软实力,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临床医学专业教学。
一、临床医学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思路
将临床医学课程教学首要目标设定为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在首要目标上将临床医学课程思政目标设定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培养较强专业能力以及高尚医德医风的医疗人才。由于目前高校学生思想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如果在有时间限制的临床医学课程教学中直接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极容易导致学生内心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对临床医学学科也会直接出现厌弃思想[1]。因为思政元素不能直接替代专业教学,只能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临床医学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需要注重几大原则:第一,要让学生正确认识课程思政,认识到思政教学为临床医学教学的一部分。第二,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心理活动变化,避免学生出现逆反心理。第三,通过思政元素的融入,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诱发学生思想产生共鸣,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第四,融入思政元素能够提升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
二、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实践
将思政元素融入临床医学教学中,将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以及职业相关常见问题作为入手,在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加强对学生价值的引导[2]。PBL教学法是一种创设学习情境的教学方法,也称作问题式学习,在20世纪50年代医学教育中开始应用。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临床医学教学中,采取PBL教学模式,教师通过设计任务,并结合问题情境,学生通过分组、自主学习以及团队合作等模式进行。结合临床医学学科基本目标以及课程特点,设定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不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教学中,先抛出问题:我们在感觉肚子饿的时候如果还未进食就会发现胃部疼痛,长期不规律的饮食也会经常引起胃痛,长期的胃痛又会引起溃疡病等一系列的消化性疾病,这是为什么呢?由此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探讨消化性疾病如溃疡病的诱发机制,探究治疗方法、治疗药物分类和治疗新进展,同时重点讲解治疗消化性溃疡各类相关药物的药理作用与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最后让学生根据实际的治疗案例,分析其中的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巧妙运用到实际问题当中,从根本上明白临床医学的学科价值和意义[3]。
(一)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教材是教学的依托,在临床医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我国的热点医疗事件,与学生分享医学前沿等案例,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荣誉感进行培養。例如:向学生介绍国内医药领域的最近研究成果,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与学生共同分析药品滥用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将正确“三观”理念融入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体现临床医学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精神,为社会培养医疗行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教师要挖掘教学内容,寻找契机进行思政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高校学生是强国基础,培养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障。培养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正确认识民族复兴的重要性,使其能够全身心投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传统中医文化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入口[4],在临床医学教育中,将传统中医文化融入其中,通过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能够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进行培养,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正确“三观”。
(二)培养创新科学精神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结合。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思想需要不断提升,思想提升则在于运用科学态度对待科学、追求真理。临床医学为自然科学范围,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索精神,使其能够用严谨、科学态度不断探索和学习[4]。在我国,心血管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各种疾病之首,其中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是心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在学习临床医学中的抗高血压药章节前,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如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是什么,一线抗高血压药物有哪些,各型高血压的治疗药物如何选择等。然后详细讲解和介绍一线抗高血压药物(CCB、利尿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临床医学作用机制、适应症和禁忌症、选择原则,通过提问测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可根据实际处方的临床诊断思考病例中的患者应选用何种治疗方式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分组讨论对问题进行解决。在答案中发现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不明,但已知体内许多系统与血压调节有关,抗高血压药分别作用于上述不同环节来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学生还可以通过图书馆和互联网不断寻找资料进行证实。只有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才能寻找到答案真理。
202210072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