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张萌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31期 本文字数:2860
[摘 要] 2015年国家发改委和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要求,并且以此为基础应用了很多支持学校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在此转型发展过程中,高校的实践育人工作成为核心要素。学科竞赛模式是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因此学科竞赛或科技竞赛作为现阶段院校研究性教育理念的一种表现,能够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升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统计学应用型专业中的地位和功能非常突出。
[关 键 词] 学科竞赛;
数学与统计学;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1-0082-0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我国高等教育模式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高校规模不断增加之后,大学生的人数也因此稳步提升,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阶段的现实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当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他们在動手能力、逻辑思维等方面有一定的欠缺,对此应不断提升学生的学科竞赛参与度,将学科竞赛和
数学与统计学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在新的教育视角下,准确完善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体系与人才培养要求。
一、学科竞赛的本质内涵
(一)学科竞赛
学生学科竞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选择,并且学科竞赛模式和实践教学模式有着相同的发展目标。以当代大学生中进行的学科竞赛为例,这种竞赛一般以活动的方式进行,并且带有一定体育竞赛的特点,所以又被称为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开展的与课程密切关联的各类学科活动都可以被称为学科竞赛活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会综合应用多门课程知识解决特定环境下的问题,教师则主要扮演指导者和辅助者的角色,按照学科竞赛项目要求对学生进行监督,注重竞赛项目的创新性,突出学生在研究性教学视角下的个人能力发展,如让学生体验团队合作和实践工作之间的关联,从中学得生活经验,并将其转化为社会适应能力[1]。
(二)学科竞赛的意义和作用
按照学科竞赛的主办方以及经费来源等不同差异,可以将学科竞赛划分为几个不同的类型。而学科竞赛的意义和作用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高校的教学成果能通过学科竞赛得到展示。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学科竞赛的内容和组织方式得到创新,会结合当前科学领域所研究的专业知识联系现实问题,将基础专业内容和综合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促进传统教学和新型教学在理念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并最终间接体现了学校的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从这一角度来看,学科竞赛能够营造出良好的科学学习环境,能够吸引一些对学科竞赛感兴趣的学生加入活动当中,感受学科竞赛的创新氛围,不断提升创新精神和个人实践能力,在遇到困难时也能勇敢面对。
通过高校内部的学科竞赛,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目前学科竞赛基本以公开征集为主,且命题方式非常灵活,强调创新意识在竞赛当中的应用和体现,强调将各类新技术和新方法融入学生的作品当中。所以学科竞赛对学生的考查已经开始扩展到交叉领域的内容,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组织协调意识[2]。从这一角度分析,学科竞赛给学生提供了才能展示的舞台,并借助学科竞赛这一载体突破学生的现有思维,以各项实践能力活动巩固课内教学内容,把课堂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转化到实际应用层面,增强实践检验。这些专项能力都是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的必备能力。
(三)学科竞赛在数学与统计学学科中的价值
数学与统计学学科是应用型专业统计研究的数据和对象,全部来源于实践生活,因此无论是数据的采集过程还是数据的实践分析过程,都需要涉及对关键信息的应用和操控。统计学专业人才的应用实践能力,除了需要通过传统的实验课程进行培训之外,还需要融入与专业技能相关的市场调查分析、建模等知识,让学生通过参赛了解数据分析的全过程和具体要求,以在未来的实践工作当中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探索能力。
二、基于学科竞赛的数学与统计学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
(一)学生对于学科竞赛的了解度和参与度不足
学科竞赛的参与者以在校大学生为主,通过各级各类竞赛能够提升学生的专项能力,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问题。所以学生自身的参与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将直接影响学科竞赛的质量和结果,但目前很多高校的统计学专业当中,,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如面向统计学专业的学科竞赛类型当中,最为适合的就是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然而学生的整体参赛水平较低,必然导致参赛作品的质量不达标,最终成绩和结果并不理想,这导致下一年的学科竞赛来临时,很多学生已经失去了报名参赛的动力[3]。学校在比赛组织环节会调用一切可以协调的资源辅助赛事稳步运行,例如组织学生宣传赛事信息,并做好赛事开展之前的报名和动员等,但参赛规模不断增加的情况之下,如果参赛成绩无显著提高,学生对于竞赛参与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很多学生参与比赛的目的仅仅是取得实践方面的技能学分。这样一来整个参赛周期受到影响,作品的设计和作品指导工作缺乏沟通,很多参赛内容的质量差,通过学科竞赛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二)教师指导积极性不足
学科竞赛的参与主体是学生,但教师在学习和比赛过程当中也能对学生起到关键的辅助作用。目前学科竞赛的很多参赛作品或选题内容的综合性非常突出,除了考查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之外,还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信息分析能力。例如数学和统计学的很多比赛都考查学生的软件程序编写能力,但学生的软件应用分析水平参差不齐,他们大多需要教师进行辅助和指导。而实际上在某些学科竞赛进行过程当中,学生无法找到对应的指导教师,特别是有统计学科相关背景的当任教师储备数量不足。教师自身的知识掌握程度会直接影响后期的教学质量,如果教师自身具有非常突出的创新意识,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要求也会随之提高。但在这方面学校并没有给出非常明确的教师激励政策,导致一部分教师并不愿意参与到教育创新活动当中,无法围绕教育改革的现实需求来分析学科竞赛对学生的现实作用。这使得一部分学生无法深入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无法提升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4]。
202210072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