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亓国锋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32期 本文字数:2531
[摘 要] 新时代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当下,在高职院(系)
学生管理中,辅导员、任课教师、宿管员三大管理主体基本上是各司其职,缺少协同,致使
学生管理碎片化,影响管理育人效果。旨在探究构建以党建为引领的、适合高职学生的微观一体化管理育人体系,厚植师生情感,提高学生对管理的依从性,形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和谐统一的“管理生态”,真正实现管理育人。
[关 键 词] 高职院(系);管理育人;管理生态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2-0079-03
一、高职院(系)学生管理现状
(一)新时代提出了新要求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引领着职业教育向类型教育发展,在提升职业教育地位的同时对高职教育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教育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关注学生职业素养、通识能力和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1]。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要求和管理办法(试行)》也明确指出,在院(系)层面,根据各项工作内在的育人元素和育人逻辑,构建微观一体化管理育人体系。
(二)高职院(系)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系)学生管理的核心角色是辅导员,其次是任课教师和宿管员。辅导员对学生的管理是全面的,而任课教师和宿管员对学生的管理有一定的局限性。三方作为管理者,基本上是各司其职,而非一体化管理育人体系,造成学生管理碎片化,影响学生通识能力的培养,削弱了管理育人的成效。
1.学生管理理念因循守旧
(1)高职学生的特点
目前,“00后”已成为高职院校的学生主体,但学生之间差别很大。一是入学起点不同。高职院校不仅有普高统招生、普高单招生、职高单招生、中职对口生、中职单招生,而且有下岗职工、农村基层干部、农民工等,学习基础相对薄弱。二是家庭环境有别。高职院校中困难家庭、单亲家庭、留守家庭的学生占相当大比重,這是高职学生管理的“痛点”和“难点”。三是思想多元化。高职院校的学生辨识力不强,他们对“现实人”防备心强,但对“网络人”却信任有加;四是自我意识强,抗挫能力低,合作意识淡薄[2]。五是男生自律欠缺[3],女生双性化比例高[4]。以上这些特点,都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
(2)管理理念与学生特点脱节
高职院校现有管理制度不太适用于上述个性化突出的“00后”高职生。这样的管理缺乏针对性,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利于学生对管理工作的认同和服从,还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抑或置之不理,亟须探究新的管理途径。
2.党建工作与学生管理结合不紧密
高职基层院(系)党建工作是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但当下高职院(系)党组织普遍没有将学生管理工作与党建工作结合起来,党建工作局限于上级安排和学生党员发展,不善于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和引领作用,与学生管理存在脱节现象。
(三)高职院(系)学生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高职院(系)学生管理基本上是任课教师、辅导员、宿管员三个基层角色。高职院校任课教师多为正式在编人员,被尊重程度高一些;辅导员尤其是非在编辅导员由于身份原因,被尊重程度稍次之;宿管员从事的工作简单,多为非在编,被尊重程度相对低。这就造成三者身份的自我认同差异。任课教师多有优越感,辅导员有一些自卑倾向,宿管员则把工作作为谋生手段,对工作之外的事务关注较少,与其他管理者接触也少,不认为自己是“教育者”。加上三者受教育程度不同,在管理育人的责任、能力、态度、方法上有着明显差异。
1.任课教师、辅导员、宿管员对管理育人认识不统一
任课教师、辅导员、宿管员在学风建设、教育管理方面,各司其职,各安其事。由于分属不同部门,三者缺少沟通,合作少、分歧大,有时还相互推诿,,既造成工作被动,又影响学生对教职员工的尊敬。
2.任课教师、辅导员、宿管员的学生管理工作评价机制不完善
任课教师以知识传授为主,辅导员以思想引领为主,宿管员以行为规范为主,均有相应的评价机制。但对辅导员、宿管员管理工作评价不及任课教师,尤其对宿管员工作评价最弱。评价机制不完善造成宿管员育人意识淡薄,甚至管理方式粗暴,给其管理工作造成很多不便。
3.学生的朋辈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高职学生相对于其他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更为复杂,难度更大。这是对学生特点把握不准造成的,以致不敢对他们放手,使学生失去自我管理的机会,朋辈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4.高职院(系)党组织作用发挥不充分
《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要求,高职院(系)党组织应当强化政治功能,履行政治责任,保证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任务完成。当下高职院(系)党组织在认识和思想上与上述要求还有差距,没有充分发挥引领思想、凝聚力量的作用。
二、院(系)管理育人的有效实现途径——构建“管理生态”
构建“管理生态”,以党建为统领,将任课教师、辅导员和宿管员紧密联系起来,总合三方主导作用,共同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同时调动和发挥好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厚植师生情感,构建微观一体化管理育人体系,建立健全学生“管理生态”系统,是实现管理育人理念的重要途径。
20221014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