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蒋贤海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34期 本文字数:2500
[摘 要] 将悉尼范式引入
专业建设,可提升
专业建设的内涵与水平。以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专业为例,参照《悉尼协议》的标准,提出了机电专业建设的改革思路,修订了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机电专业核心能力,确定了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为高职专业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关 键 词] 《悉尼协议》;高职;机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4-0114-04
一、前言
构建高水平专业群,探索制订科学合理的復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职院校的重点建设内容。但由于缺乏权威的国际认证标准,我国高职教育呈现标准化建设规程不够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国际专业认证有利于高校专业教育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而且还可以为高校专业教育及其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提供保障。国际上的学历认证主要包括《悉尼协议》《都柏林协议》和《华盛顿协议》,其中《悉尼协议》属于三年大专层次学历认证。《悉尼协议》自2001年首次缔约,是学历层次上的权威协议。《悉尼协议》的实际意义是在认证标准与认证流程实质等效的前提下,成员国家或地区间彼此认可通过认证工程类专业的毕业生,均具备进入工程技术专业的学历资格。
在理念上,OBE突出的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方式,它主要聚焦于学生学习获得的能力以及学习完成后能做什么,基于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的教育过程。教育改革的重点即重视学生学习成果,焦点在于学生“学到了什么”,强调学生毕业后能具备的实际能力。然而,当前国内高职院校局限于国内院校间的借鉴,并没有借鉴《悉尼协议》建设理念。文章以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专业为例,提出具体的专业改革思路。
二、遵循OBE理念,修订高职院校机电专业培养目标
依照《悉尼协议》三大核心理念之一——以成果为导向(OBE),实施专业建设顶层设计路径分为两条,其中一条即从毕业要求入手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修订,再对照核心能力调整课程体系,根据课程配备支持条件,最后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对培养目标达成度予以测量,对毕业生在毕业后3~5年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学院机电专业参照《悉尼协议》培养目标的六项,即职业能力、非专业能力、专业能力、专业领域、职业特征及人才类型进行修订。
修订前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重点面向机电设备的生产、应用及技术改造等工作岗位,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必备知识,具备机械、电子及电气控制等专业能力和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创新创业精神,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修订后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目标为:本专业适应国家经济建设与制造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掌握机械、电子及电气控制等机电一体化技术理论基础及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在机电产品、设备生产制造,汽车、电梯、地铁等领域,从事机电设备的操作、安装与调试、维修与技术改造、简单机电产品的应用开发和项目管理等工作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学生毕业3~5年,应能够成为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与调试工程师、机电设备维护员、机电设备销售和技术服务工程师、机电一体化设备生产管理员等。
三、构建机电专业核心能力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CEEAA提出,该标准项要求认证专业必须有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应能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完全覆盖以下内容: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现代工具的应用、工程与社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终身学习。该部分的重点在于专业是否通过有说服力的证明材料(成绩、课题、发展质量、自评、他评等)对各项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进行有效举证。
(一)机电专业毕业要求与《悉尼协议》标准对标
参照《悉尼协议》12项标准毕业要求,,修订机电专业毕业要求(即核心能力),即毕业时的学习成果,毕业时应具备的、助力学生取得专业成就的重要能力、知识、技能、素养。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对标《悉尼协议》12项标准,最终确定8项核心能力,即专业能力、问题解决、设计开发、创新能力、项目开发与管理、沟通合作、责任与道德、终身学习。对应的矩阵表如文末表1。
(二)核心能力和具体要求
基于机电专业毕业要求和《悉尼协议》12项标准毕业要求对标,确定学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8项核心能力的具体的毕业要求,具体如文末表2。
四、细化机电专业指标和确定教学目标
(一)细化学校机电专业能力指标
能力指标又称绩效标准,是从核心能力延伸而出的各项具体指标。能力指标是核心能力的逐条分解、细化,突出更具体、更易落实、更可测,考量核心能力实现的程度。学院机电专业将文末表2具体表述进一步细化为多项能力指标,如文末表3所示,以支撑后续专业课程的安排。
(二)机电专业课程与毕业要求支撑度
将专业课程与细化的能力指标对照,明确每门课程对能力指标的支撑程度,将课程分为入门级、使用级和强化级,这样就能更清晰课程对标专业具体课程在毕业时要达到的要求。如文末表4较好地反映了学院基本素质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度。
20221021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