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毕冠群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35期 本文字数:2580
[摘 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政教学受到了广泛关注。作为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与思政素养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政课程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通常体现在思政课的教学空间、教学内容以及文化品位等方面。在高校思政教学中渗透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提升思政教学水平,还能更好地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基于此,针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意义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路径,以期为高校思政教师提供借鉴。
[关 键 词] 高校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路径;思政教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5-0116-04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人文精神、哲学思想以及近代的革命精神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精髓与灵魂所在。目前,我国对文化传承方面有着较高的关注度,不管是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中,抑或在建设价值观体系上,都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通过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学相融合,能够丰富思政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增强思政教学的趣味性,无形之中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操。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应紧跟教育发展趋势,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渗透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思政教学效果的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一、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概述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具备生活性与地域性两方面的特征,其中生活性特征是指文化内容具备深厚的群众基础,且与人们的生活态度、风俗习惯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地域性特征则体现在文化内容中的历史典籍与历史文物等具有地方色彩的方面。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如饮食文化、商业文化、名贤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各种文化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打磨和沉淀,蜕变成当前具有教育意义、指导作用的文化内容。从地方层面而言,当地文化既是荣耀的象征和代表,承载了当地人民千百年来的智慧与劳动,更是地区的文化精髓;从国家层面而言,地方文化是社会精神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若想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提升群众的文化素质,需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的精华内容,并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引导科学规划地方文化的实际发展道路。国家与地方之间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地方文化的发展不仅要满足国家的具体要求,还要体现自身的个性特征,这对地方创建文化示范区、提高本地经济发展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1]。
二、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意义
(一)丰富教学内容
在高校思政教学中有效融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丰富思政教学内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较为浓厚的精神内涵,如晋商文化中就包括许多商业经营的内容,而作为商业经营的山西商人始终体现着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传统高校思政教学期间,一些教师往往会向学生讲解一些十分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程产生排斥感,这类理论知识的讲解是必要的,但若有具体化的实例配合理论知识教学,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学的融合能够有效弥补实例短缺的问题,使思政教学的理论有所支撑,深化学生知识理解的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
(二)提高文化品位
思政教学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思想素养的重要途径。在高校思政教学期间引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课程的文化品位。一方面绝大部分高校学生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并希望以自己的绵薄之力建设更好的国家。但往往找不到正确的方法,这与思政课程过于空洞有着一定的关系。对此,为转变这种现象,思政教师应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更加真实的体验,进而在思想和行为上找到相应的着力点。另一方面思政课程作为高校建设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大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精神文化在实际建设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还要重视传承历史文化。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能够在无形之中引导学生发扬传统历史文化,促进其综合素质得到较好的培养[2]。
(三)拓宽教学空间
高校思政主要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是为让学生了解与掌握各种理论知识,实践教学是为帮助学生深化知识的理解。在高校思政教学期间渗透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拓宽教学空间。一方面要营造教学氛围。思政课程本身比较枯燥,若教学氛围过于沉闷,很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而部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有着趣味性、新颖性的特点,将其与思政教学相结合,有利于营造充满文化气息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政知识和文化内涵。另一方面要拓展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是思政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难点环节,主要原因在于高校缺乏相应的教学资源。对此,教师可合理利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教学,以文化遗址等作为实践教学的资源,有效巩固学生的知识体系,进而为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与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四)提升综合素养
在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为严苛的素质要求、能力要求及知识要求。学生若想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不仅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与技能水平,还要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与思想道德修养。因此,为达到这一目标,高校思政教师可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渗透到课堂中,挖掘地方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将这类教育资源和学生的价值追求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传统优秀文化在学生人格塑造中的积极作用,避免学生受到不良文化、不良思想的冲击,保障思政教学活动有序进行。
20221030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