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蒋柔颖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38期 本文字数:2508
小學教育是打好学生终身学习基础的重要保障。学生在小学阶段养成了良好的学科素养,对其后续的学习生活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小学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
语文核心素养,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国家对小学阶段的课程教育提出了相应的新标准、新要求,教师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要不断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主题,探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意义,分析当前课堂教学的不足以及革新语文课堂教学的措施。
一、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意义
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教学手段,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有效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最突出的一点意义就在于,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在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无须赘言。教师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往往会选用大量的阅读内容以丰富语文课程教育,这将会在极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自主能力。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身的直接感受,能够更好地理解所学文本内容,同时还能帮助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记忆。所以随着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必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
(二)有效提升学生文化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非一日之功所能完成。而培养的过程中,教师所选取的阅读文本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与文学价值。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频繁接触这些优秀文化作品后,文学审美能力就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就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来看,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接触到大批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文学作品”,如果教师没有培养学生相关审美能力,而是听任学生自由阅读,不加引导,那么学生面对网络诱惑时便难以拥有相应的审美、免疫能力。所以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文化审美能力的培养。
二、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在明确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意义后,教师就要充分革新当前教学方式,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这样才能够切实达到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
(一)教师教学观念相对陈旧
就当前的语文课程教育情况来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的最根本原因是教师自身的教学观念相对陈旧,教学手段相对落后。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念会更倾向于“一言堂”和“满堂灌”,这或许对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可以起到较明显的作用,但这种教学观念之下的学生,往往会出现高分低能。课程知识内容的灌输会使学生缺乏自主探究、自我思考能力,语文综合能力难以得到全面提升,想要培养其语文核心素养自然也会相对较难。
(二)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文本
通过对当下众多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观察,我们能够发现大部分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以本为本”,完全依赖教材文本。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所能够接触到的语文知识的文化信息量点就显得相对贫乏。众所周知,文化大家没有一位是靠读有限的教材内容而成长起来的。他们通过课外的海量阅读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底蕴,进而形成相应的文化思想核心素养。
(三)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高
小学语文属于工具性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讲述大量的语法逻辑修辞和篇章结构句型等内容,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形成厌倦疲惫感。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相应地降低,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也会随之降低。而教师要想切实保证语文课程综合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就要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
(四)语文教学目标不明确
除了上述几点不足之外,要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进行课程改革,教师还应该认识到语文课程难以顺应时代发展中的问题,即语文课程目标缺乏时代感,课堂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不明确。虽然部分教师已经认识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再加上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势必难以达到课程改革的目标,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课程的整体质量有所下降,出现与既定教学目的背道而驰的结果。
三、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
方式
在完成对上述内容的了解之后,教师就可以将其作为课程革新的依据变换教学手段。以便解决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充分达成上述意义中的教学目标。
(一)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要想进行课程变革,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具体实践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转变自身教学观念,只有充分意识到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帮助以及具体要求时,教师才能够彻底地将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进而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由此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对此,教师可以从四个角度出发:其一,将课程开展的中心从“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其二,将教学目的由传授知识转变为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及品质;其三,将教学手段由统一教学转变为保底不封顶的分层教学;其实,将课程练习从追求数量转变为追求质量。完成这几个观念的转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其核心素养才能得到有效提升。以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中第五单元第十五课《搭船的鸟》为例,教师在讲解这篇文章时,就可以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不再利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手段,而是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对文章进行自主探究,自己在旁给予相应的指导。如教师在让学生通读文章之后,可以引导其对小鸟的外貌进行探究,并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在描写文章的过程中都应用到了哪些技巧。在这样的方式下,学生的思维将被充分调动起来,其自身的探究能力、核心素养也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gzslib20221111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