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金浩玲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38期 本文字数:2541
摘 要: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而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教育的初级阶段,可塑性非常高,这一阶段的教育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正确的思想观念、良好的行为习惯都会使学生受益终身。德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纠正学生错误的思想;生命教育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珍贵,形成珍惜生命的思想观念,使学生在生活中主动地关爱其他的生命,充满爱心,乐于助人。德育和生命教育虽然对学生的培养方向不相同,但目标是一致的,即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
小学教师要寻找两者的共通之处,将两者结合,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助力。小学生刚开始接触系统的学习,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能力有限,对事情的好坏优劣没有概念,而德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在融合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道德观念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关键词:德育;生命教育;有机结合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方向发生了偏移,教师不再将目光专注于主课上,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德育工作受到更多的关注,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成为小学教师的首要任务。教师借助德育工作,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小学生处于发展的重要时期,德育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不可估量,但是小学生年龄尚小,对外界事物认识能力比较低,因此对学生开展德育异常重要,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能够沉着应对生活中的某些事情,对待事情的处理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对未来的发展大有助益。生命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以正确的思想来看待生命,明白生命的价值。教师在对小学生开展德育的同时,可以融入生命教育,找到两者之间的共同点,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有利的氛围。
一、小学德育现状分析
(一)教师观念陈旧
德育应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对学生的思想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德育中,学生能够辨別是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德育之所以对小学生影响最大,是因为小学生的可塑性最强,对教师的话“言听计从”,德育的效果也是最好的,教师也能结合此阶段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将德育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部分小学教师在进行德育时,秉持的理念比较陈旧,学生的接受程度并不高,而在德育课堂中,教师占据主体地位,依据教材中的内容按部就班地讲解,对学生思想的积极影响甚微,甚至有部分学生会“唯命是从”,对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条件信服,思想固化,学习过程需要教师的不断指导,因缺乏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生被教师创设的条条框框所限制,在此背景下培养出的学生学习习惯比较差,学习活动也会受到影响[1]。
(二)过分重视成绩
在以往的教学中,德育并不受重视,因此,学校也不会聘请相关专业的教师,德育教师多是由其他科目的教师或者班主任暂代,教师身兼数职,会将精力放在主课的教学中,课余时间也多用来搜集主课的学习资料,自身的素养有待提升,在德育中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甚微,并且会将所带科目的教学方式带入德育课堂中,会采用传统的考核方式来考查学生对德育知识的掌握程度,忽视了德育的真正功用——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使学生对德育教学产生错误的认知。同时,,有一部分学生会为了取得好成绩,死记硬背德育理论知识。而在这种错误的模式下,教师会根据学生的最终成绩来判断其道德水平,对学生的认知产生偏差。还有一部分教师在教授主课时会借助多媒体,在开展德育教学时同样会利用多媒体,却并未根据课程内容来灵活地采用授课方式,在课堂中一味地让学生看视频,导致德育课程失去了原有的价值。
二、小学德育与生命教育结合的意义
(一)强化教育效果
在以往的德育中,教师会将重点放在对德育理论的解读上,反复地向学生强调应该乐于助人、团结友爱,空喊口号,没有任何的现实意义,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的影响甚微,学生在生活中依旧会我行我素,无法在生活中实践在德育课程中学习的理论知识,德育课程真正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有一部分学生的思想存在偏差,没有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这归根结底是德育效果不佳,没有扭转学生的错误思想。新时期下,德育与生命教育的融合,能够突破这一局限,产生“1+1>2”的效果,指引学生的一言一行。生命教育能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正视生命的意义,对生命产生敬畏之心,在生活中能够切实践行,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学会保护其他人的生命,并给予他人充分的尊重。在德育和生命教育的双重作用下,学生的道德水平将得到大幅提升。
(二)保障学生成长
对小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学生能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学会尊重生命。在生命教育的基础上,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三观”,对良好人格的形成也有促进作用。在双重影响下,学生能够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能够通过多样化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一些必备的技能,在尊重生命的同时,学会保护自己,为自身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另外,德育和生命教育模式下,教师会注重对学生思想的指引,让学生形成坚持不懈的精神,遇到困难时能够迎难而上,不轻易放弃,能够在学生今后的学习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展现生命的真正含义。现阶段,小学生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受到来自周围人的关爱,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弱,心理素质也比较差,在面对问题时,学生的第一反应不是凭借自己的能力解决,而是向其他人寻求帮助。而重视小学阶段的德育,能够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指引,同时渗透生命教育来帮助学生形成尊重生命、保护生命的思想观念,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三)推动全面发展
在以往教学中,教师和家长都经历过应试教育的考核,因此会对学生有更多的期待,对学生的成绩异常重视,这会在无形中增加学生的压力。教师和家长对学生成绩的关注会给学生造成错误的认知,使他们专注于成绩的提升,而忽视其他内容的学习。以往的德育课程并不受重视,生命教育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德育课堂中教师会向学生灌输德育理论知识,而若想要德育和生命教育起到真正的作用,还需要联系实际。
gzslib202211192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