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印丹萍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38期 本文字数:2609
摘 要:德育是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基础,是德、智、体、美、勞五育之首。在
小学阶段开展德育,有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符合新课标要求,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树立思想品德,所以在德育中,教师要充分认识“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在德育中的必要性。但是,结合
小学德育现状来看,存在小学德育教师自身素养有待提升、学校对教学效果缺乏德育评价标准等问题,教师要充分结合德育现状明确教学实践路径,渗透“立德树人”教育思想。
关键词:立德树人;小学德育;实践
一、“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在小学德育中实践的必
要性
(一)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
结合国家出台的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相关内容来看,各级学校要加强重视德育工作,满足不同学龄段德育标准,培育学生的思想品德与行为规范,有目标地开展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民族优良品德。由此可知,在小学阶段开展德育是必须的,通过渗透“立德树人”思想,践行德育,改革课堂教学,有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开展德育实践的必要性,积极优化德育[1]。
(二)符合新课标要求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教师要深入了解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核心开展教学实践,培养满足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培养健康、积极的“三观”,明确德育教学目标,渗透“立德树人”思想,从而让学生在获得基础德育培养的同时,树立文化素养、人文精神,实现综合成长。
(三)落实家国情怀教育
家国情怀是德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亘古不变的教育传统文化情怀。结合新课标要求来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德育工作的重心。通过德育,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促进学生爱国意识、民族自信的生成,从而培养出新一代具有社会主义精神和爱国思想的青少年群体。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培育学生的目的,在进行德育的同时,加强德育引导,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家国情怀的深化[2]。
二、“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在小学德育中实践的现状
(一)小学德育教师自身素养有待提升
教师的教育职责在于为国家培养人才,但是德育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包含了竞争合作、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当前很多小学德育教师并不是德育专业毕业,所以在德育理论与德育思想方面较为匮乏,难以达到专业教育的效果。不仅如此,对于教学来讲,很多教师在开展德育过程中,教学手段局限在理论讲述,在备课期间也未注意围绕教学进行创新,或采取的教学模式较为落后[3]。再加上很多德育教师都是兼职教师,有着自己的主课程,所以无论是课堂还是课余,自我提升精力、时间有限,导致德育教学效果较差,德育形式化严重,难以满足当前教育标准要求。
另外,学校对德育重视程度不足,导致教学中师资力量薄弱,无法为教师创造素质与专业能力提升的条件,教师未接受过学校专业、统一的培训教育,出现自身素养有待提升的问题。还有很多学校育人观念仍旧停留在传统应试教育层面,过于重视知识教育,而忽略了育人教育,对从事德育教学的教师在培育条件上缺乏支持,严重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二)学校对教学效果缺乏德育评价标准
结合我国德育历史来看,近年来虽然德育正在持续改革,但是仍旧处于较为尴尬的局面。首先,从宏观层面,国家加强了对德育的重视,同时要求学校加强对德育的重视,并颁布了相关措施,提高了德育教师的地位。其次,结合国内教育现状来看,很多学校并没有将德育融入量化管理内,德育的效果仍旧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注重学生知识学习和课堂组织管理,缺少针对德育评价的标准,并且难以对德育开展效果评价。结合实际情况来看,虽然部分学校有专业的德育课程,但是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也是单一、固化的,德育的效果被学生的成绩替代。而部分学校则不观察学生的综合表现,就为学生做出单一的评语。还有部分学校过于注重升学率,对德育的评价较为形式化。总体来讲,学校对德育的忽视,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导致在教学实践中受到了较大的局限,忽视了对教师的培养,难以达到教育标准。
(三)德育的开展缺乏良好的教育氛围
学生的成长环境对学生的德育效果有直接影响,部分学校长期存在社会治安以及环境卫生等问题,难以保证校园周边环境,学生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开展德育存在很大的问题。虽然校园周边的成长环境并不是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但也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例如,学生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导致习惯、思想等受到不利影响,不仅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塑造,还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形成。而且,校园和家庭环境也是影响学生德育效果的重要因素。针对校内来讲,校园应当加大德育的投入力度,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条件,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如聘请专业教育专家,或不断完善校园内的基础设施,在校内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但是因为学校未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所以德育效果较差,难以为德育创造条件。家庭作为学生的“第一课堂”,家长也要认识到“立德树人”的重要性,积极与校园德育构建联系,增强德育效果[4]。但是目前家庭与校园交流不够,导致家庭与校园德育在理念和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或在育人观念上有较大的差异,无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德育条件,减弱了德育效果。
三、“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在小学德育中的实践路径
“德育”概念在早期教育观念中就已经成形,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德育的内涵在不断加深。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德育继承了精神文明和人文含义,并在不同的社会阶段显示出不一样的特征。虽然德育的原则、原理及内容等方面会随着时代的变革而发生变化,但是德育的共同性、继承性却从未改变。目前教育领域对德育的定义不同,但多将德育描述为一种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德育的目标是通过特定的活动、思想,引导受教者形成良好的品德。而品德的形成是一种内化的行为,具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指的是社会、学校、家庭德育,而狭义的德育指的是学校中的德育。德育的形成需要通过受教者亲身参与实践、体验才能形成。所以,德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德育的概念,结合教学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立德树人”思想的影响,从而达到德育的目标。
gzslib202211192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