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卢引静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37期 本文字数:2694
德育是一种教育方式,重在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有助于学生均衡而全面地发展。时至今日,新课改强调数学科目应摒旧迎新,在原教学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保留有价值的部分,落实课程改革的教育目标。学生出于各种原因,取得的数学成绩不够理想,这需要教师审视应试教育的弊端,推陈出新,融合德育,为学生开辟精彩的学习生涯。
一、德育的重要性
德育对人的成长有积极作用,自小学时期便应贯彻德育,使得学生经过耳濡目染可以受到良好的熏陶。在新时代,,学生不再是考取高分的机器,而是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于此,数学教师需要分析如何在教学中贯彻德育,让学生的学习生涯能够与“德”为伴。德育关乎学生的身心健康,小学阶段是启蒙教育阶段,是学生进步与成长的黄金阶段,此时开展德育,既能促进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还能增强他們的学习动力,获得更加理想的成绩。德育与教育融合逐渐成为常态,彰显出新时代教师先进的育人理念,改变学生考分机器的身份,归还他们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注重知识灌输的同时渗透德育,提升学生基本素养,注重培养学生人格,彰显出新时代教育目标。德育贯穿德、智、体、美等方面,在每个教育领域都有所涉及,明确学生成长方向,并在教学中起到导向的作用。小学阶段开展的德育关乎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基础,决定着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
二、小学数学课堂德育渗透方法建议
(一)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渗透德育
教师的教学观念应体现出新时代特征,如此才能保证制订的教学方案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时代在变,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也在相应改变,如果教育步伐停滞不前,将无法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基于此,教师应将智力培养与情感发展建立关联,明确教学目标,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德育元素,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比如,数学教师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加法”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境,带入一些简单的小道具,将教室装扮成“小商场”的模样,使得学生能够回顾日常生活中的购物情节。学生分别扮演买家与卖家完成交易活动。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可以参与到买卖过程中,比如假装出门将钱包弄丢了,并且说明现金金额,如“1张5元的、10张1元的、1张20元钞票”。学生需要计算出教师共有多少钱。如此一来,在提高学生加法能力的同时,可以渗透“拾金不昧”的德育内容。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时间与空间比较有效,可以将德育讲堂转移到课外活动中,对提升学生德育能力大有裨益。基于此,教师可有选择性地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如学习统计知识后,学生可准确地统计家里的塑料袋数量,当得出一个庞大的数字后,能让学生意识到“白色污染”的可怕,从而树立环保意识,从自身做起,禁止或者少用塑料袋,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能够自主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
(二)找出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元素,布置数学游戏任务
数学题型千变万化,不仅蕴含着知识点,也包含很多德育内容。这就需要教师深度挖掘与分析例题、习题中的德育元素,发挥数学题育人价值。
比如,教师在教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时,当学生对秒的定义有充分理解后,可以列举“飞人”刘翔的比赛事迹。比如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决赛中,刘翔以12秒91的成绩夺冠。与此同时,教师可以科普火箭、飞机的平均速度,让学生意识到1秒的神奇之处。经过系统分析后,学生将意识到1秒既非常短暂,又有特殊的意义。运用该教学方法,既加强了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也体现了知识的生活化特征,二者相融合,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快速而又高效地掌握知识。小学生对游戏比较热衷,但如果游戏内容过于复杂,会降低学生参与兴趣,正因如此,数学教师应简化游戏任务和规则,了解学生社会经验状况以及学习程度,有针对性地开展游戏,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寓教于乐的魅力。
再比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时,再设计拔萝卜游戏环节,需要提前准备相关道具,挑选两名学生扮演小兔去野地拔胡萝卜,台下学生需要留心小兔子们共拔了几个胡萝卜,假如拔了10个胡萝卜,该如何分配给它们。教师应为每个学生提供表演机会,让他们充分参与到活动中,并且思考胡萝卜该如何分配给两只小白兔。这类游戏能促使学生独立思考,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可结合数学知识展开德育,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时间”时,小学生缺少时间观念,如长时间用平板电脑玩游戏,教师可结合这节课向学生阐述时间的意义,让他们意识到时间的宝贵,从而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在后期的学习中不迟到、不早退,减少电子设备游戏时间,早睡早起,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珍惜时间的好学生。上述内容介绍的几点教学措施,有助于学生了解知识的发展历程,还为课堂增添了活力,使得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配合教师保证教学质量。
(三)运用多元化方式渗透德育知识
数学科目有很多知识点需要学生记忆并理解,比如各种数字和计算公式等,除此之外,数学知识也蕴含着文化内涵,为教师开展德育创造了条件,教师可灵活地开展德育。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从他们现有的知识着手,灵活地运用教具或者实物,使得抽象知识化繁为简,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新旧知识应合理地串联在一起,建立对接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吃透教材,认真分析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德育知识,结合有效的教学措施,使得学生学习欲望更加强烈,为德育知识的渗透创造有利的条件。
比如,教师在教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时,教师应结合概念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使得学生可以自主得出公式,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激发他们学习斗志,在此基础上,能有效梳理各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关系。教学过程是学生吸收知识、积累经验的过程,学生需要对知识的属性有所了解,所以教师应结合多元化的教学材料,使得学生产生观察兴趣。与此同时,教师还应保证德育质量,令学生加强思考与理解,围绕相同问题进行不同的求解时,教师应控制学生思考方向,使得学生在分析过程中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让学生对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更好的理解。如数学教师在讲解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合理购物”时,可以列举多元化的生活实例,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钱币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假如购物有不同的需求,学生需要围绕省钱制订购物计划,比如先制作“花钱方案”,将所需购买的物品清单一一列明。此外,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有着不同的风景,这些是祖国河山的一角,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gzslib20221126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