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王海艳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36期 本文字数:2664
认知负荷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认知负荷是指人在信息加工过程中所必需的心理资源总量。20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家约翰·斯威勒(John Sweller)提出了认知负荷
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该
理论以资源有限理论为基础,认为人的认知资源(主要指工作记忆的容量)有限,如果同时从事的多种解决问题或学习活动所需要的资源量超过了个体的资源总量,就会产生“认知负荷过重”,即认知超载。当学习者认知超载时,丰富的资源以及信息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并不能促进学习,相反会降低学习的效果。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设计中,很多教师过多地考虑自己如何讲得新颖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却很少考虑到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增加了学生的认知负荷,是否对学生学习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缺乏对学习者认知负荷因素的重视。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取向以及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设计应遵循人脑的认知规律,关注学生不同认知负荷成分的起因与作用,只有以此为依据的教学设计,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时减轻负担,将有限的认知资源集中于与知识建构相关的活动上,促进学生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面向教学的全过程来协调与控制。影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因素主要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与方法和教学媒介,本文将根据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可能导致认知超载的原因以及影响认知负荷的因素,分类探讨有效控制认知负荷强度的策略,以求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控制内在认知负荷的建议
学习材料的复杂程度与学习者知识水平决定了内在认知负荷的强度。传统的认知负荷理论认为,教学设计无法改变内在认知负荷。实际上,学习材料的复杂程度是可以通过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而加以控制的,该理论已经在Pollock等人(2002)的实验中得到了证实。至于影响内在认知负荷的另一方面——学习者的图式水平,也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学习者认知活动的深入而逐渐提高,教学设计在学习者建构图式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好的教学设计能够促进图式建构,提高学习者的图式水平。
(一)分段呈现教学内容
分段呈现教学内容绝不是漫无目的地对学习内容进行分割,应该考虑学习内容之间承上启下的关系。教师从基础到高层的分块组织、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帮助学习者建立图式或者框架,便于学习者对信息进行更好的组织和理解。例如,在讲解“商品”这个概念时,可以把“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分解成两部分:(1)商品是劳动产品(区别于自然物品);(2)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区别于自产自销的劳动产品)。这样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商品的内涵,降低难度。
(二)使用渐减的方式呈现样例
Renkl(2004)等人的研究表明:学习者不同程度的专门知识、先前经验也造成不同程度的内在认知负荷。所以教学之初,教师最好能进行检验学生是否已具有先备知识,如果未具备则予以补救或协助,以降低学习时的内在认知负荷。随着学习的进行,学生在这一领域的知识水平也逐渐提高,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样例解答步骤也可逐步减少,直至样例以问题解决的形式呈现。例如,讲解“我国为什么要对市场加强宏观调控”这个问題,如果学生之前对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都不清楚,也不知道市场配置资源是有局限性的,就无法很好地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意义。所以,教师在讲解这个问题之前,一定要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如果没有掌握,一定要及时补上,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随着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再遇到类似问题时教师就不需要再详细地讲解。
(三)依据教学目标,删除无关材料
信息能够进入大脑的渠道只有两条:视觉和听觉,而这两条渠道在某个时刻能够接受的信息有限,删除无关信息就显得非常必要。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内容偏多,课堂上教学内容安排得满满的,学生要认知的东西就多。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当依据课程标准,制订课堂教学目标,删除无关的内容或是略讲,这样学生就可以把有限的认知资源用到关键的内容上去。比如,在“神奇的货币”这一课中,教学目标是“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解释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课标的提示与建议是“对商品交换中没有货币会发生的困难进行分析,说明货币的作用;以金银、纸币、账面结算为例,归纳出货币的基本职能;演示使用支票、信用卡、外汇的情景;讨论‘金钱是万能的吗?’”。从课标的表述可以看出,本课从学生熟悉的经济生活现象入手,揭示货币现象的本质,明确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并正确看待货币的作用,既有知识的要求,也有能力的要求,最后还要求落实到“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这一思想教育目的上。因此,教材的线索是清晰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教学资源的选择、探究活动的设计等都应该围绕“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展开。至于教材中出现的商品的含义、商品的二因素、货币的派生职能、外汇的构成和作用、人民币的币值的变化及其影响等则是非重点,它们不应该作为共同的基础性要求扩充给全体学生,否则两个课时一定教不完。如果有学生对这些知识感兴趣,教师可以在选修教材的教学中得以
体现。
二、优化外在认知负荷的建议
外在认知负荷主要由教学材料不当的组织方式或呈现方式引起,此时,与图式建构无关的信息会挤占学习者大量的认知资源,如果学习材料本身就具备较高的内在认知负荷,那么如何减少外在认知负荷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外在认知负荷叠加在高强度的内在认知负荷上,很有可能导致总认知负荷超过学习者的认知资源,认知超负荷的现象就会发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把握教学节奏
认知速度与学习者工作记忆中的组块(chunk)的大小有关系,也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基础相关。学习者会根据理解的需要调整认知速度,如果学习者缺乏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专业知识,认知速度就会降低,若此时教学速度较快于认知速度,就会阻碍意义建构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把握好教学的进度与节奏。知识内容的呈现速度不应过快,教师的语言速度应与大多数学习者的认知速度(单位时间里所处理的信息数量)相适应,以尽量保证学习者在意义建构过程中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认知加工。
gzslib2022121520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