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赵会平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35期 本文字数:2595
一、
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一)
小学生思维方面的特点
小学生正是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由于受到自身成长规律的影响,主要以直观思维与形象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对抽象的
数学理念,无法进行较好的理解与记忆。这种思维方式对低段和中段的小学生尤其明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一定要给予充分的认识,并积极地对这种思维方式进行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积极地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探索可以有效促进这一阶段学生思维方式转变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可以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小学生注意力方面的特点
众所周知,小学生只具备较少的认识与生活经验,很多常见的事物,对他们来说都是十分新奇的。可以说,对于新鲜未知的事物,小学生能运用无穷无尽的好奇心展开探索。这是小学生的优点,也是他们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阻碍,使他们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而难以集中注意力,无法更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最终影响学习效果。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
数学教学发生的改变
随着新课程体系的改革,小学数学教学与以往传统的教学发生了很大改变。不论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结构,教师都应积极地学习与适应。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要负责对学生进行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更是以教师为主体开展。教师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内容的掌握,“教”与“学”更像是分开进行的。学生在课堂中只要听课即可,并没有什么其他的“任务”。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目标更注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体验情况,关注学生是否在课堂中真正学到了知识,并能主动对知识进行探究与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模式。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同样需要准备以启发学生思维的内容为主,不仅要注重知识与知识的链接,还要添加如图片、视频等丰富的内容,让学生在好奇心得到有效激发的情况下获得知识的增长、思维的拓展以及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结构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地位的转变也十分明显,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体、学生也不再是听客。由此可见,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改变,为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陈旧,脱离实际生活
在科技与经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数学学科所涉及的内容,也在不断地进行相应的改变。但以目前小学的教学内容来看,教学内容并没有随着这一变化而变化。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太紧密,对生活经验不足的小学生来说,更难积累生活经验。这对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也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二)教学理念落后,学生学习被动
虽然小学数学教师已经开始重视生本课堂的构建,但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长期影响,很多教师还无法适应这一转变,习惯性地运用传统的教学理念,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令学生依然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不利于学生知识、技能与经验的积累,更是阻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教学手段刻板,学习兴趣丧失
数学虽然是一门理科,但依然需要注重听、说、读、写的能力。任何一门学科,,学生在学习中,其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与习惯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只关注学生基本知识的死记硬背,既忽视了学生兴趣的培养,又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十分不利。
四、小學数学课堂教学的开展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
作为新课程改革中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教师应积极地将素质教育融入教学目标中,并基于这个教学目标设计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是以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为依据的。但对小学生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而教师在教学中,通常会将教学目标分散开教学,以期帮学生更好地理解。然而,这种方法却不能很好地保障教学效果。因此,为了完成素质教育的目标,教师可以在分散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
(二)创设多样情境
小学生虽然好奇心强,但还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意识,他们的学习动机较弱,很难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现状与认知进行了解与掌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1.创设故事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具有较强抽象性与推理性的数学学科,小学生普遍存在难以理解的情况,如果没有给予及时的引导,学生可能会开始惧怕学习数学,最终不愿意主动学习,从而影响学生之后的学习。因此,教师首先需要帮助学生摆脱畏惧的心理,让他们对复杂的数学知识产生兴趣,并能有效地理解。而故事情境,可以达到这种效果。
例如,在“分数的意义与性质”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单位“1”与分数的内涵,教师可以创设“小敏分西瓜”的故事情境。教师先为学生分发一定数量的橡皮泥教具,并为学生讲一个故事。“小敏的家人,为她带来了3个又甜又大的西瓜。小敏先把第一个大西瓜切成了两份,并将其中一份送给小丽。然后,小敏又将第二个大西瓜切成了四份,将其中两份送给了小明。最后,小丽将第三个西瓜分成了六份,将其中的三分送给了小虎。”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用橡皮泥和小敏一起“切西瓜”,并思考小敏分给谁的最多。之后,在学生操作下发现几个人分出去的西瓜虽然份数不一样,却是一样多的。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教师总结,从而引导学生对单位“1”和分析的内涵进行有效的理解,并最终达到灵活应用。
2.创设问题化情境,增强学生的思维意识
故事情境可以让学生更乐于对知识进行理解,但能否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思考,让学生具备抽象思维,就需要换一种情境进行创设。
例如,在“复式统计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如下问题,如:“要想制作一份调查图表,需要明确哪些内容、对哪些数据进行调查”等,这样,不仅可以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还能轻松地将学生引入复式统计图形成的过程与特点的探索中,让学生更深层次地对复式统计图进行认知,从而有效掌握这一知识点。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重激活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思考中,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
gzslib2022122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