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李笑笑 张燕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34期 本文字数:2505
摘 要:“双减”政策作为推进基础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战略,自2021年实施以来,受到教育各界普遍关注。如今一年有余,“双减”取得一定成效,然而在政策推进过程中却依然面临不少现实阻碍。基于此,从治理现代化的角度,旨在探索发现“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所涉及的利益主体学校、家庭和社会在推进“双减”落地时存在何种现实困境,如何突破困境激发各方活力促进“双减”政策实施,加快基础教育治理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双减”;基础教育;现代化;困境
近年来,中小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日益加剧,教育“内卷化”不断加重,引发普遍教育焦虑,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教育公平,已然演变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为此,国家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旨在扭转短视化、功利化教育局面,使教育回归初心。然而,“双减”政策涉及广泛,利益相关者基于各自价值利益在实施“双减”政策过程中会遇到何种发展困境、如何解决,皆成为影响基础教育“双减”成效的关键要素。
一、“双减”背景下基础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内涵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改革理念以来,“治理”的相关议题便得到广泛而深入的关注和讨论。“治理”虽与传统意义的“管理”仅一字之差,但其中意蕴却千差万别。“治理”理念下的政府并非唯一主体,而是在政府主导下相关利益群体通过民主、互动的方式共同参与公共事务决策、制定、执行的持续性过程。[1]基于此,基础教育治理现代化就是指在政府主导下基础教育领域相关利益主体共同参与教育事务进行教育机制体制改革,充分激发各方积极性和创造活力,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推动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协同治理过程。
在“双减”政策文件中,特别指出要“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学校、家庭、社会都是“双减”政策的利益相关主体,都需要参与到基础教育协同育人的共同体建设中。构建基础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就需要理清政府、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首先,政府部门作为在顶层设计中制定改革政策和机制的“领头羊”,具有组织、调控、监督、评价等权力,在基础教育治理现代化进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扮演“首席”角色。中小学校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专门教育机构,有专业的师资和场所,具有专业优势,是基础教育治理活动的主要阵地和载体,是直接影响“双减”效果和基础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家庭作为孕育生命的起点,是孩子开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第一任老师,要扣好孩子人生的第一粒纽扣,因此是筑牢基础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基石。最后,社会作为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大环境,具有广泛的社会力量和教育潜力,社会组织和机构参与到基础教育治理体系中能够很大程度上弥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方面的不足,能够为各类教育需求提供外部支持,充分扮演了外部资源保障者的角色。综上,政府主导下的以学校为核心、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保障的多元循环治理体系由此形成,通过持续性多方联动达到全面发展、协同育人的目的,促使基础教育实现现代化、科学化、民主化。
二、“双减”背景下基础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现实困境
目前,“双减”政策实施已有一年,有效减轻了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的作业负担,校内外教育行为逐渐规范,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然而,在政策推进过程中,学校、家庭和社会仍然面临许多从认知到行动的现实困境。
(一)学校困境:课后服务水平和考核评价模式滞后
学校作为实施基础教育治理现代化的主阵地,师资建设成为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中坚力量。面对“双减”带来的考验,学校需要在短时间内根据上级要求和本校实际做出相应的转变与调整,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和课后延时服务,在“减负”的同时提质增效,这对学校教師能力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学校仍存在课后服务类型单一、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师资能力建设不足、无法保障教师待遇和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等问题。
其次,受国内长期中高考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学校习惯以分数和成绩排名的单一化评价方式考核和录取学生,过分注重学习结果,一些学校为迎合家长功利性的教育需求,仍然存在应试思维定势和行为模式,题海战术在短期内仍未消失,阻碍“双减”政策的贯彻执行。学校如何改进考核方式,制定综合评价体系,如何运用过程性评价指标,确保指标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满足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和个性化发展需求,使教育回归初心,是学校应当思考的重大课题。
(二)家庭困境:教育观念转变和能力提升困难
据“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长‘双减’政策态度”调查数据显示,有87%的家长存在教育焦虑,其中,73.2%担心自身能力有限无法辅导孩子。[2]教育焦虑的产生主要受家长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缺乏科学的成才观。一直以来,家长都期盼“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未来在就业和生活中丧失优势,于是通过各类培训班、补习班进行超前教育,过分看重孩子的成绩和排名,忽视孩子成长成才的科学规律、个性差异和全面发展,形成了错误的教育观和成才观。面对“双减”政策带来的挑战,家长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很难一时间发生转变,如何科学地进行家庭教育也成为现实难题。
《家庭教育促进法》作为“双减”政策的有益补充,虽然对家庭教育促进孩子全面健康成长方面提供了指导和规范,然而,现实中很多家长对《家庭教育促进法》、“双减”政策的要求并不清楚,受家长自身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和工作繁忙等因素的影响,对如何开展科学的家庭教育缺乏正确的认知、能力以及渠道,在培养孩子自学能力、品德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缺乏实践上的有效指导。加之各地家庭教育服务体系建设不足,家庭与学校、社会在协同育人方面缺乏沟通和合作,家庭在协同治理过程中参与度低,家庭教育能力提升受限,为“双减”政策的有效推进带来阻碍。
gzslib20221227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