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黄培琼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34期 本文字数:2515
摘 要:初中散文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学生觉得散文难懂,教师也觉得难教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给学生搭建支架,让学生学会迁移应用,提高散文阅读效率。
关键词:散文阅读;创设情境;搭建支架;迁移应用
散文是叙写作者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一种文体。“不拘一格”“张扬个性”的个性特点,含蓄的语言,令不少中学生望而生畏。如何读懂散文,走进文学的殿堂呢?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一、搭建支架,读而有法
散文是一种表现自我真情实感的文体。散文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搭建学习支架,以语言为抓手,触摸作者的所思所感,在阅读中净化灵魂。
巧用教材,提供支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单元导读、阅读提示、课文旁批、课后习题,提炼阅读散文的方法,在学生的疑难处搭建学习支架。比如,学习《阿长与〈山海经〉》时,教师提供阅读支架:(1)读人物称呼,梳理人物履历表。(2)读典型事件。文章事件是如何安排详略的?简要分析文章塑造阿长这个人物形象的作用。(3)品典型细节。(4)品视角之妙。本文使用了哪两种视角?“成年的我”与“童年的我”叙述角度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5)读反复之处。文中反复出现了“伟大的神力”,结合文章分析,这两个句子的含义有何不同。
学生通过教师搭建的支架,从标题和详略的安排中把握文章重点。从典型事件和典型细节中读懂阿长地位卑微、好事粗俗、迷信可笑的一面,又凸显了阿长朴实善良、仁厚慈爱的天性。从叙事视角和反复之处读懂文章的思想感情。既有童年的我对阿长的无奈,又有成年的我对阿长的同情、怀念、愧疚、感激之情,几种情感交织,充满温情。
二、迁移运用,读而有序
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通过积累、梳理、整合,逐渐掌握语言运用规律,通过读一篇从而学会读一类,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一)制作人物履历表
(二)根据自读策略表,进行批注阅读
比如,师生在《阿长与〈山海经〉》中运用阅读支架,从称呼、典型事件、典型细节、反常之处、反复之处理解作者对老王的“愧怍”。在教学《老王》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将《阿长与〈山海经〉》中所习得的阅读策略运用到《老王》一课的文本解读中。(1)通过“细品称呼,知人物身份”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初识文本。学生能从人们对这两个人的称呼看出,他们都是社会底层卑微的小人物,他们的结局都是不幸的。虽然是小人物,但是他们身上都有着善良的底色。(2)以文中意蕴丰富的句子作为切入点,领悟作者独特的情感。学生马上关注到“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疚”,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老王的愧疚之情。(3)说说作者有必要感到“愧怍”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阐述,做到有理有据。教师提供了学习《阿长与〈山海经〉》文本解读的支架:①析典型事件,读懂愧怍。②品文章反常处,读懂愧怍。③品读反复之处,读懂愧怍。
有学生通过分析文章典型细节,读懂了愧怍。老王是一个不幸的人,他常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是被时代抛弃的可怜人。身体的缺陷使他常常被不怀好意的人指指點点。一个人住在一个荒僻胡同的塌败小屋里,孤苦无依。这样不幸的人,在别人和“我们”划清界限的时候,却给“我们”家送冰,冰大一倍,而车费减半;送默存去看病,不肯收钱;收了钱,还担心“我们”的钱不够用;临死前的一天给“我们”送来珍贵的鸡蛋和香油。
有学生通过品文章反常处,读懂了愧怍。“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老王跟我说的“闲话”就是他不幸的遭遇,在互相出卖、人人自危的年代,老王对“我”有一份难得的信任,可见是把我当作可靠的亲友,而“我”却把他的倾诉当作无关要紧的“闲话”,缺乏真正的尊重。
还有不少学生找到了文中的几个反常之处。“①有人说这老光棍不老实,可“我”却说老王老实厚道,前后矛盾。②“我”向老李打听老王的近况,老李却说“早埋了”,平时我们是如何表述去世的。③“我”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时,老王说,住那儿多年了。”从中我们可以读出世人对老王的恶意中伤,老李对老王的死是冷漠的,老王并没有把小屋当成自己的家。老王没有感受到家的温暖和邻居的关怀,甚至在外面受到各种流言的抨击。可见,他最渴望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的依靠。
有学生通过品读反复之处,读懂了愧怍。学生发现文中多次提到“我”付钱给老王,通过品读相关语句,体会“我”的愧怍。①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②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学生这样批注:老王把“我们”当作亲友,关心“我们”,“我”却不想占老王便宜,不愿欠老王人情,只是同情他,有知识分子的清高和优越感。
有学生通过细读文本留白处读懂了作者的愧怍。老王给“我们”送鸡蛋和香油,当“我”想拿钱他赶紧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老王的话很简洁,作为一个生活无着的贫困老人,他要的不是钱,那要的是什么呢?原来他要的是尘世之间难得的尊重和温暖。“我”习惯用钱来解决问题,,以为那是对弱者的关爱,却没有走进老王的内心世界,没有满足他对尊重和温暖的渴求。
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到了这“愧怍”是作者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平等待人、悲天悯人的情怀和自省的精神。真正要愧怍的是对老王恶意中伤的人们,对生命冷漠无比的“老李们”。
三、创设情境,读而有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情境中解决问题,领悟作品的内涵,提高欣赏评价的能力”。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情感。
比如,在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文章较长,有些学生兴致不高。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妈妈前往家政公司聘请一位保姆,家政公司给妈妈推荐了阿长。妈妈拿着阿长的履历表,来征询你的意见。你同意阿长来你们家当保姆吗?请有理有据地向母亲阐述你的理由。阿长成了要来自己家应聘家政工作的一员,学生一下子被调动起了积极性,很容易就沉潜到语言文字中去了。
gzslib20221227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