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陈佰平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33期 本文字数:2765
摘 要: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进落实,如何优化教学形式已经成为教师十分注重的课题之一,在此背景下,身为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主动革新观念,优化授课模式,积极探索数学课堂减负提质的有效手段,从而提升数学教育的质效,这对小学生而言大有裨益。基于此,围绕“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教学形式展开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教学形式
数学课堂一直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探索力的重要场所,它不仅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关注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所以,数学学科同时也是推动学生向应用型人才迈进的重要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不断加快,2021年“双减”政策的实施,又給予数学课堂更新的目标,对小学阶段的教育影响巨大。小学阶段是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以及学科素养的关键时期,教师尤其需要结合“双减”的目标去探索新的课堂教学形式,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能力需求。
一、“双减”给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启示
何谓“双减”?“双减”是针对新时代学生过重的作业与培训双重负担而言的,传统的教育形式以“重压出人才”为理念,注重繁重的作业任务应对及多维的培训活动,旨在通过题海战术让学生在练习中提升学科能力,促进他们的能力进步。但现实并非如此,在双重压力下,学生的思想被禁锢,创造力被磨灭,由此使教育主体不得不正视教育的困境。
“双减”从形式上严格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培训负担,而从本质上,它对课堂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对教育过程本质化的改变。“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课堂必须从理论性、练习性的特征转变为趣味性、拓展性、创新性和综合性的样态。从教学形态上而言,课堂成为教学的核心,是提升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关键途径。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堂的分分秒秒,结合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创新,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轻松、快乐地熟悉知识、理解知识并尝试应用,这样才能够使课堂成为综合性的课堂。
“双减”减的是负担,但增长的是质量,是对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一种独特追求。学生的学科学习只是成长的一部分,他们成长中最为关键的是各项能力的养成,而非分数的追逐。基于各方面能力的综合提升,学生的未来发展必然走向健康积极的道路。所以,“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课堂需要创新,需要突破,这既体现在教师的思想观念之中,也体现在课堂的每一项教学活动之中。教师需要运用更加多元、综合的教学途径,化课堂为多元探索空间,让学生在其中不断深入,继而有效提升数学能力。
二、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教学形式
小学数学课堂是思维培养的课堂,灵活的思维能推动多种能力的形成,在知识应用中尤其明显。所以,在“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课堂必须是注重思维的课堂,教师应用多种活动塑造学生灵活的思维,培养学生灵活的探究与应用能力,由此才能有效提升课堂效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和创新,以新形式实现新样态,达成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
(一)立足情境,精准体验,提升思维灵活度
“精准体验”是“双减”政策出台后课堂教学面临的新挑战。什么是“精准体验”?它就是立足学生的成长规律和需求,有效地融合课堂各要素,让学生灵活深入地体验,以实现高效教学的新模式。“精准”一词充分且深入地体现了聚焦课堂的必要性。而如何充分调动课堂资源,推动学生积极体验与思考呢?这就需要立足情境。情境是一种灵活度极佳的课堂活动,它注重学生的体验度,充分关注知识与真实场景的结合程度,能够用符合学生天性的方式激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让他们在灵活多样的情境中精准掌握知识和思想。所以,以多样化的情境为依托,将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生动的问题解决活动,这样就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更加精准的数学理念,从而在思考中有效获得灵活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教学时要强化精准目标,用契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方式引导学生精准体验,以丰富的情境为有效依托,推动学生在体验中收获更加灵活的能力。
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为例,两位数的乘法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计算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而乘法作为最基本的计算原理,是需要掌握其运算规律以及理解其运算含义的,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透彻地掌握数学知识。如何让学生更加快速地吸收乘法的要义,理解它的应用呢?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以现实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动力,让他们在情境中体验,实现更加高效的学习。如提出情境:“学校食堂买了22箱苹果,每箱30个。学校有18个班级,每班36人。每4个苹果约重1千克,每千克苹果5元钱。”此时结合这样的情境,教师提出问题:(1)食堂一共买了多少个苹果?(2)每人分1个苹果,你觉得够吗?结合这两个问题,学生会根据实际情形进行思考,他们会首先进行思维推理。要解决问题,不仅要知道苹果的数量,还需要知道学生的人数,继而尝试运用学过的知识去探索问题,得出一共买了22×30=660(个)苹果,一共18×36=648(个)学生,也就能够有效判断出结果。此时教师可以再提出问题:如果你是会计,你要按千克记录苹果单价和数量,请问要怎么处理?于是学生再结合情境,尝试从数量和单价的角度去思考。这种教学方式给了学生更加精准的知识体验,能使他们灵活地处理已知数据及挖掘数据之间的关系,从而对数学问题抽丝剥茧,细化为每一个符合他们认知的问题,由此,课堂就变得更加高效,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更为灵活,他们能够更为细致地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本质。
(二)小组合作,深入体验,提升探究能力
数学理论性强,随着学习阶段的深入,数学知识也逐步深入,并具有极强的关联性。如何有效地吸收知识、理解知识呢?这需要依赖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所以,自主探究能力是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它影响着学生未来对知识的探索和吸收,更影响着他们未来解决问题、实现创新能力的目标[1]。而“双减”背景下,自主探究更为重要,课堂更为灵活,极具综合性,而自主探究能够推动学生实现高效学习,发展多样兴趣以及实现综合品质培养。所以,如何提升自主探究能力也是数学课堂的主课题。新时代,学生的能力要求是多样化、灵活化的,不仅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知识水平,还需要有综合的社会能力。由此,小组合作模式就是激活数学课堂和能力的关键。小组合作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活动的有效形式,它能激活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相互融合与磨合中不断激活思维、协作探究和增长能力。所以,教师需要借助合作元素发展学生的社会性,同时以合作项目激活他们的思考与探究能力,让他们积极体验,,不断提升自主探究的水平。
gzslib20230104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