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裴海宏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33期 本文字数:2601
摘 要:新课标指出,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关注学生的成长,引导学生学会关爱生命,认识并学会生存,体验生活中的美好,如此,学生不仅能够在
数学课堂上收获知识与技能,还能形成完整、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生命观。因此,
小学数学教师应深耕“三生”教育理念,挖掘教学中的“三生”教育内容和元素,使数学学习和生命教育和谐统一,从而效营造一个有助于学生和谐健康发展的“生命数学课堂”。基于此,阐述“三生”教育的概念和内涵,分析“三生”教育理念在小学高段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原则,并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探讨“三生”教育理念在小学高段数学课堂的具体实践策略。
关键词:“三生”教育理念;小学高段;数学教学;实践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开展常规教学活动的同时,还应尊重学生的生命特性,关注学生的生存体验,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中有所感悟和收获。在“三生”教育理念中,教育的目的是强化其生长性,即不仅应关注学生的数学知识吸收与能力提升发展,还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人格等方面的成长,为培养健康发展的合格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三生”教育的内容和内涵
“三生”教育简单来讲,就是生活教育、生命教育以及生存教育这三者的总和,而生命是一切活动开展的基础,若没有生命,生存与生活等问题则如空中楼阁,无从谈起;生存是基本的保障,是为生活创造意义和价值的前提条件;良好的生活源自强大的生存力,且会对生命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让生命闪耀光彩,充满活力[1]。然而,当前很多小学生还存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手足无措、一蹶不振,且生存能力普遍较差的问题。因此,教师很有必要在小学高段的数学课堂融入“三生”教育,将抽象、难懂的数学概念性知识变得立体、具象,让学生在探究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命,掌握生存之法,通过不断学习更好地与人和谐相处,树立正确的“三观”,拥有正面、积极的人生、生活态度。
二、“三生”教育理念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原则
要分析“三生”教育理念如何在小学高段数学课堂中有效运用的问题,首先应清晰地认识到“三生”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并不需要设立专门的“三生”教育板块,而是应当结合小学高段数学教材中的内容,科学渗透“三生”教育理念,从而切实带领学生认识生命的美好和价值,理解生存技能的重要性,对生活充满憧憬和期待,并真正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故而笔者认为在数学课堂融入“三生”教育理念應遵循如下原则。
(一)理论联系实践原则
学生对数学教材中某个知识点的理解与体会不应仅仅停留在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上,而应该真正引入“三生”教育内容,让学生通过问题和探究切实参与、深入实践,并且在实践摸索的过程中加深对“三生”内容的思考和感悟。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该合理、恰当地创造条件,积极鼓励学生进入具体的情境之中,深刻体验实践过程。如此一来,“三生”教育的内容与数学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才能更加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引导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二)综合现实条件原则
当前,在小学高段数学课堂上,教师已有效结合了多种教学方式,并广泛应用了互联网技术,为了更加高效地渗透“三生”教育,应充分结合各学校的硬件设施,致力于创设鲜活的情境,并且选择契合本地生活实际、可操作性强的内容。
(三)多元开放发展原则
虽然数学是一门很具备美感的学科,但是数学之美有别于感性之美,是一种较为抽象,也更加理性的美。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融入和渗透“三生”教育内容时,应努力挖掘数学的美,,让学生在感受和体会科学之美、数字之美和空间之美的同时,深刻理解数学数字美学中的生命力、生存力和生活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讲授知识和推导公式等,而应该让学生全身心投入探究,在体验中加深思考,广泛挖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2]。为此,教师在渗透“三生”教育时不应被课本所束缚,而应进行精心整合与再开发,将“三生”教育活动延伸到更加广阔的空间中,切实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三、“三生”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应用策略
(一)生命教育课堂,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数学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适宜的内容,联系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素材作为生命教育的内容,适时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实现价值的良好意识[3]。同时,教师应抓住小学生对故事特别感兴趣的特点,在教学活动的导入环节,巧妙地将生命教育内容与数学知识融合到一起,让学生通过倾听故事快速集中注意力,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生命之美。
譬如,教师可以在教授“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这部分内容时,采用如下导入方式:老师先和大家分享一个有趣的故事,一名亿万富翁,在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之后,就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到自己床前,并对大儿子说:“我准备将自己财产的■都给你。”接着对老幺说:“我把财产中的■给你,余下的捐赠给儿童基金会。”富翁说完这些话,便撒手人寰了。后来,两个二子因为遗产分配问题大吵起来,老大认为老二分得多,不公平。但是,老幺却觉得哥哥分得多。正在两人争执不休时,管家走过来调解,在了解了具体情况后,管家分别在老大和老幺耳边小声说了一句话,两个儿子立刻转怒为喜,停止了争吵。讲完故事,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管家对两兄弟说了什么话吗?学生纷纷陷入思考。有的学生直接开始在草稿纸上写写画画,有的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找到了答案,有的学生尝试直接简约分数后进行比较……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而后,教师可适时进行生命教学:尽管生命的尽头是死亡,但每个人都可以在体验宝贵的生命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如同故事中的富翁,他将自己毕生财富的■捐赠给了社会福利机构,尽管他已经不在人世,但他还能继续救助那些鲜活的生命,可能一些身患重疾无钱救治的儿童得到他的帮助而恢复健康,重获新生。这样一来,狭义的生命虽然结束,但广义的生命却熠熠生辉。如此一来,教师有意识地将生命教育内容与数学知识进行有效融合,借助故事情境更容易让学生沉浸其中,获得更加直接的感受和情感共鸣,而相应的数学知识也因为有了故事场景和生命教育内涵而变得更加立体、饱满。
gzslib20230104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