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马晓玲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33期 本文字数:2635
摘 要:在
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计算教学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科学推理能力的重要媒介,也是培养学生
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随着新课改工作的深入开展,数学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关注计算教学的重要性,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导向,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完善教学内容,以便使学生在掌握数理、算理的基础上不断强化自身的计算能力,继而顺利实现学科育人目标。对此,首先立足实际分析了计算教学中存在的热点问题,然后以北师大版
小学数学教材为例,探讨了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热点问题;对策
计算是数学的灵魂,始终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应用知识,学生都必须通过计算来达成。因此,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关注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情况,围绕所讲知识设计更科学的计算教学方案,注重传授学生规范的计算方法,同时针对性地培养他们严谨的计算思维,以便使之将所学化为所用,在探索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养成认真细致的习惯,能用数字、运算符号呈现个人的思维过程,给出科学的结论,从而推动其数学素养的稳定发展。
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热点问题
(一)采用题海戰术,枯燥性较强
由于计算是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常规项目,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时,教师往往会设计许多计算题,旨在辅助学生训练,使之更加高效地掌握理论知识。但是,一些教师在此过程中容易出现认知偏差,以为给学生布置越多计算题,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就会越牢固,且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会得到稳定提升,可从实际来看,过量的计算任务往往会让学生苦不堪言,不仅占用了他们大量的时间,也会导致他们因一直处在枯燥的计算过程中而产生排斥心理,继而为了完成任务进行机械训练,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阻碍其计算能力的发展,,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1]。
(二)目标模糊,缺乏针对性
在组织计算教学时,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制定明确且详细的目标,同时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循序渐进地对其进行引导,由此不断强化他们的学习效果。然而,在实际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主要考虑的是章节要点,涉及计算的目标十分模糊,常常是一笔带过,而且没有立足整体规划计算教学的方案,以致在引导学生学习时比较随意,且缺少计划性和目的性。久而久之,会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不利于计算教学成效的提升。
(三)方式单一,开放性不足
有效的计算教学应当是内容多元、形式多样的,且应当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和探索空间,使之自主总结和反思,将各种算理和算法内化于心,然后进行灵活应用。但是,很多小学数学教师认为计算教学就是单纯地出示问题,要求学生运算,而且设计的计算题十分常规,最终的答案也都只有一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很难提升,个人的思维也难以发展,十分不利于其计算水平的提升,也不利于其数学素养的发展。
(四)忽视习惯,效果不理想
在计算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科学的方法以外,还要注重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以便使之按照既定的步骤,更高效、准确地完成计算任务,以此提升教学效果,助力学生的良性发展[2]。然而,多数教师在计算教学中更重视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完成计算任务,却忽视了对学生计算习惯的培养,以致很多学生即便掌握了相关的运算法则,也能根据题目列出算式,但是往往因习惯不佳而出现运算步骤不完整、审题失误等问题,影响最终的计算结果,进而制约其计算能力的提升。
二、解决小学数学计算教学问题的对策
(一)减量增质,优化计算教学的内容
为了提升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坚持减量增质原则,即减少计算练习的数量,减轻学生的压力,同时保证计算练习题的质量,提升针对性、启发性和探究性,让学生主动参与练习,摒弃机械训练的模式,并在解答过程中取得更多收获,不断完善个人的思路,继而推动其计算能力的稳定发展。以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教材中的“除法”为例,教师在设计该部分计算任务时,需要规避题海战术,精心设计和筛选习题,通过定量训练引导学生计算,如可以与“运算律”、三年级下册中的“千克、克、吨”“面积”等章节内容联系起来,分别设计填空题、判断题、常规计算题和文字类计算题,各类型分别有1~2道即可,这样一来不仅可以降低学生的计算压力,还能引导其将学过的知识串联起来,通过运算进行系统记忆和运用,同时能够以不同的题型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强化他们的思辨意识、整体意识,并帮助其巩固所学要点。通过缩减计算题数量、改进题目质量、优化习题内容,可以进一步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加认真、细致地完成计算任务,提升其计算水平,还可以强化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入手进行训练,切实夯实他们的基础,顺利提升其数学综合素养。
(二)明确目标,完善计算教学的方案
在计算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应立足整体制订更加科学、完善的目标,然后按照计划,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使他们由浅入深,充分内化算理、算法,然后加以灵活应用,以此提升教学质量,助力学生计算素养的发展。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教材中的“分数加减法”为例,教师在设计计算教学方案时,要将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纳入对应的目标体系中,同时围绕该目标拟定详细的流程,如上课之初先引导学生回顾五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分数基本性质”“找最小的公倍数”等内容,并提前设计相应的习题,如比较分数和的大小,以此促使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巩固旧知,接着可以要求学生再次回顾学过的“分数的意义”的内容,分别解释两个变形之后的分数表示的含义,然后用加号将两个分数连起来,让学生思考应如何计算,并说明原因。通过有序的探索,可以促使学生自主挖掘运算法则,理解其内涵,达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效果,而教师则可以再次出示几道计算题,让学生利用自主总结的法则进行计算,从而在多次练习之后顺利巩固他们的学习成果[3]。总之,只有目标明确,才能够在课上给予学生更加科学的指导,也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更准确地掌握算理和算法,高效地吸收章节要点,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推动计算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gzslib20230104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