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赵立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33期 本文字数:2596
生活中蕴含着很多
数学元素,其可以帮助学生站在不同视角,借助多元方式开展对
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感知、理解与探索,这充分说明了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必要性。而且,在生活情境的驱使与引领下,,数学教学中涉及的很多概念、公式、定理等,也会以更为形象、直观、具体的形式呈现出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同时对学生思维开启、认知提升也会带来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应以灵活创设生活情境为依托,来构建认知生态,落实教学指导,使学生在生活中开展数学学习,从生活视觉来领悟数学内涵,以实现对教学方式的优化来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能。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还在沿用传统数学教学模式,观念没有及时转变,导致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首先教学语言较为生涩,未能做到通俗易懂。小学生年龄尚小,爱玩好动,其思维能力及理解能力还不成熟,由于小学生是以感性思维为主,因此对逻辑性较强的数学理论知识会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而一些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未能及时地将这一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行转化,直接复述数学知识,并“灌输式”传授给学生,导致数学语言枯燥无味,并未做到通俗易懂,学生难以理解,注意力无法集中。而且有的教师也并没有对数学概念加以生动、形象的描述,学生只能机械地死记硬背,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厌倦学习,对学生主体性的激发会产生不利影响,也降低了小学教学的有效性。其次教学方法运用效率低。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数学课堂中也运用了更多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如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但这些方法的运用效果不理想,有的完全是走形式、走过场,并未真正落实新型方法内在的含义与意义。也有年纪大的教师对新方法产生的是一种抵触心理,习惯用传统教学方法,年轻教師更乐于尝试应用新的方法,但缺乏经验以及对这一方法的认识不够,其在运用过程中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影响教学进度,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大。最后,教学内容有些死板。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按部就班地向学生传授信息,学生被动接受,而这一教学内容也仅仅来自数学教材,学生固定坐在课堂上听讲,导致教学形式以及内容较为死板。学生思维活跃,好玩爱动,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对于一些数学与生活相关的问题会产生更多的疑问。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结合现实生活与数学进行相融,导致学生认为数学枯燥难学,与生活实际离得太远,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有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产生疑问,却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会抑制学生学习数学的生长点。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的必要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利用生活情境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所创设的这一生活情境教学法,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相连,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小学生天生喜欢生动而有趣的事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生活与数学知识的有效结合,能解决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教师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行生活化的转变,通俗易懂,易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内动力,从而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还对学生的基础能力进行培养与提高。生活情境教学法的形式更为丰富,学生在融情入境中真切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生动有趣,课上课下衔接,不仅学习时间丰富,而且也可以使学生延伸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效率,积极完成教师所安排的学习任务,从而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生活情境教学法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精神。传统教学中小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而生活情境教学法则让学生充分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思考问题,敢于质疑问难,而教师通过搭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或者动手实践等平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运用多媒体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的结合,使学生在体验知识、感受知识、理解知识、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具有强烈的欲望以及热情,积极发挥个人的学习潜能,这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三、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
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就存在问题与不足做深入探究,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创设生活化情境的必要性,立足教材、学情以及实际创设生活情境,且具有清晰的目标。引领学生融情入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使生活化情境的创设产生实效性,锻炼学生的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入生活素材,使学生产生熟悉感
通过在数学课堂中利用生活情境,最大化地发挥生活情境的优势,教师在将生活情境引入数学课堂中时,应注意将与生活相联系的素材适时引入,既能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又能让学生自然而然产生熟悉感。而且在生活情境的利用下,教师采取学生感兴趣且富有趣味的生活化数学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更好地讲解知识打好伏笔。如根据学生的生活习惯来创设生活情境,自然而然引出所要传授的知识。比如,在“10以内的减法运算”教学中,教师先询问学生喜欢什么体育活动,如男生喜欢打篮球,教师创设生活情境就以篮球作为素材,设计减法运算的习题,调动学生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兴趣,积极思考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找准问题的答案,不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又如,在“认识钟表”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充分利用钟表这一生活素材,因为钟表本身也是学生日常所见的生活物品以及基本计时工具。教师以钟表作为教学工具,拨动分针等,现场向学生现场演示钟表的转动过程,将时间这一抽象化概念具象化。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教学,更易理解时间。教师还让学生亲手来拨一拨秒针、分针或者时针,体验其转动的特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深刻认识和记忆钟表后,教师继续进行生活情境的拓展教学,将钟表设置不同时间,让学生回忆一下每天的“几点几分”这个时刻通常自己正在干什么,由此创设生活化的场景,使学生自然而然完成了教学知识的练习,也理解了知识,并建构自我的知识框架。
gzslib20230104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