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魏迎梅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33期 本文字数:2815
摘 要:目前,在新课程的改革下,很多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响应时代的号召,对于课堂内容以及教学方式都进行了改变,但是对于课后作业的设计上却存在不足,所以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一定的制约,尤其是
小学数学阶段的作业布置,更应该进行内容上的优化设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提高学生的
数学学习能力为主。以
小学数学的作业有效设计为研究主题,结合实际出发,做到合理规划,对现在小学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设计数学作业的策略,以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作业;设计策略
目前,社会各界对教育的关注度越來越高,并且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很多学生从刚步入小学就要进行紧张的学习工作,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授课,课后还布置大量的数学作业,用大量的作业练习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从提高学习地质量上来看没有实际的意义,本文就将针对这一情况展开研究。
一、小学数学作业有效性设计的意义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除了具备更加敏捷的思维能力,更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不仅要从数学课堂上做起,做到认真讲课,对每一个学生认真负责,还要做到在课后作业的设计上本着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现在很多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只是一味地追求作业量,而不注重作业的效率,时间久了就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所以,对于数学作业的设计应该做到有效性,这个有效性指的不仅仅是作业内容,更是在作业的优化上以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主,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动手能力。作业设计不是数量多,而是学生的能够学习到的知识多,教师应该从这一点入手,提高自己数学作业设计的统筹能力。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是给学生未来的学习打基础的时期,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的传授知识时应该注意教学内容与作业的有效结合,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现阶段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作业内容多而不精,超出学生的作业时间范围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因为小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力和认知力较差,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就很难跟得上教师的教学内容,对课堂学习进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很多教师就希望在课后通过大量的作业量来弥补课上的知识点,就会布置大量的作业,因为数学本来就是很困难的,对于学生来说,课上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在课后因为其他作业,也很难单独完成数学作业,占据了很多的课余时间,同时教师还会要求作业要在家长的陪同下一起完成,这占据了家长的休息时间,很多学生只是应付性地完成作业,根本不会思考作业的过程,对着答案抄写,不仅没有对知识点进行了解,在和其他同学的学习进度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差距。
(二)作业内容枯燥,没有趣味性
在小学数学作业的布置中,教师通常都是根据课本上的知识点进行设计作业,让学生的进行抄写工作,一道题目然后写上具体的解决措施,对于好玩性较强的小学生来说缺乏有趣性,教师只是将作业布置下去,并没有进行相关的讲解,学生在完成作业的时候更加机械,在解决数学难题时不会深入思考。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没有解决这类问题,应该让学生自己发现课本中的问题,感受数学带来的趣味,如果学生只是应付性地完成作业,那么数学对他们来说就是在应付性的学习,就失去了学习的乐趣。教师应该针对这一问题,结合现实中的问题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难题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三)作业内容综合性差,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的学习实际上是培养数学基础的过程,重点在于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基本认知,所以,在小学学习中,应该对各类的知识点进行应用,将学到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归纳,才能在各种题型中采用。所以,在数学作业的设计中,很多教师不关注这一点,对于每堂课的课后作业,教师只是将涉及这节课知识点的作业布置下去,而忽略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综合理解,当学生写完作业之后,只有三分钟热度,第二天上课就会忘了前一天的作业内容。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是很多小学生的学习通病,小学生在数学知识思维的应用上做不到举一反三。
三、小学数学课后作业有效性设计的策略
(一)优化作业设计,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对小学生来说,学习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如果只是让学生按照数量完成布置的作业,时间久了,就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于数学学习失去希望,因为数学知识本身就具有抽象性与复杂性,那么对于这类学生来说,在课堂上的学习就更加困难,所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才是数学学习的关键。因此,教师应该在作业的设计中进行合理的优化,保证作业内容的质量,并且还要保证减轻学生做数学作业的压力。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一节“大数的认识”中,教师上完课之后通常会让学生在课本上完成课后习题,或者回家在练习本上再抄写一遍,用来加强记忆。但是,在完成课后习题的过程中,学生必定会在做题时,对“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等单位进行详细的思考,在脑海中会对课本上这些单位在表格中的位置进行回顾,在进行“读作”换成“写作”教学时,如在课本的第七页,课后习题“做一做”,将“三百二十六万七千五百”写作“3267500”中会对上面的“个位、十位、百位……”进行一一对应,而且还能够对得整齐,但是如果教师让学生在课后再进行一次抄写时,学生有可能把数字与单位对偏而产生错误,对于抄写也会产生认知偏差。再如“练习一”中的第四题,“地球赤道周长四千零七万五千七百米”,因为地球赤道涉及初中的地理知识,所以学生在抄写时就会将地球简单地画个圆表示,在球体的中间画上一道横线表示赤道,准确地来说这是不对的,教师又不能详细地给小学生对讲解初中的地理知识,所以,这类图形类的题目没必要抄写,浪费时间不说,还会造成学生一定的认知偏差。所以,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该对作业内容进行设计,在课后完成书本上的课后练习时,就不应该多此一举,进行书面抄写,布置作业是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不是走形式。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进行有质量的设计,在临下课时可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如“哪位同学可以将本节课老师讲的知识点大致重复一遍,答对了的同学今天可以减少作业”,然后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大致的概括,期间可以通过提问一些具有价值的问题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一步判断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点。这样的作业形式不仅在内容上得到了优化,同时也减少了学生的写作业时间,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
gzslib20230104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