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吴新君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33期 本文字数:2394
有這样一个现象:
学生越到高段,越不爱发言。面对这种现象,我们通常把它解释为因为
学生长大了爱面子,怕说错被别人取笑造成的。但最近,笔者在一年级磨课时也遇到了同样的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笔者希望通过对课堂的反思寻找背后隐藏的原因。
一年级“图形的认识”的磨课历程:
方案一:
环节一:生活引入,激活经验
1.四人小组,把桌面上的物体分类。(激发学生原有生活经验)
2.给每一类图形取名字: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
环节二:动手实践,,感受特征
1.操作活动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叠一叠,感受这些图形特征。
2.全班反馈汇报:
看上去是( ),摸起来是( ),滚动情况( ),叠放情况( )。
3.归纳总结各图形特征。
呈现儿歌:
圆圆鼓鼓小淘气,滚动起来不费力。
正正方方六张脸,平平齐齐都一样。
上上下下一样粗,放倒一推就滚动。
长长方方六张脸,平平稳稳随处见。
环节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略)
这个设计是希望从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实践操作发现特征,并用生动的儿歌帮助学生掌握图形特征。自我感觉设计没什么问题,可现实总会让人意想不到……
现实场景:课堂纪律差,学生各玩各的,全班只有三、四个学生在配合老师回答问题。
对于课堂把控,笔者自认为是有一定经验的,今天怎么会上得这么累,很是懊恼。同事宽慰我是这班学生习惯不够好。请教俞特,他意味深长地说:“老师
自己装得太满了。要相信学生,倒空
自己。”
再看教学流程,环节一:我让学生分类,看似激发学生的经验,事实上并没有真的让他们说透,而是沿着设计方案进入取名环节。对于立体图形的名称,学生早就会了,我没有让他们直接说,而是作为学生不知道处理。环节二:叠一叠,滚一滚,操作后又按规定的格式回答发现。学生无法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被格式化给束缚了。于是学生就不理你,自己管自己玩了。整个过程学生都是在被动参与,想说又不让说,干脆不跟老师玩了!
反思后改进了教学流程:
方案二:
环节一:在交流中激活经验,在辨析中改造经验
1.找图形,观察桌面上的物体,判断是不是正方体。(小朋拿着正方体开心地上来)
2.请小朋友说怎么判断正方体。(小朋友你一言我一语争着表达自己的判断方法)
生1:判断方法非常简单,看看他如果是可以立在这里,无论哪个面都是正方形,这样就是正方体。
师:他说无论怎么弄都是正方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面是不是?
生:是的。都是正方形(板书:都是正方形)。
师问另一个拿着正方体盒子的小朋友: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2:看上去是正正方方的,就是正方体。
师:哦,正正方方的(板书:正正方方)。
生3:正方体四面八方全都是一样的。
师:四面八方都一样是什么意思?
生:面都一样大(板书:每个面一样大)。
生4:正方体的边每个都是一样平整的。
师指着边问:看一看这条边,再看这条。
生齐说:都是一样长的,而且每个都是一样平整的。
(板书:边都相等)
师:刚才小朋友们发现正方体这么多特征。真能干!用这些特征再比比看看,我们的桌面上还有没有落下的正方体?
生:没有了。
归纳总结正方体的特征:正正方方;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大小都相等;边都相等;适合叠。
【设计意图】本环节先让学生把自己“明白”的说出来,给他们一个交流的平台,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渐渐地“想明白”。
课上,小朋友特别有话说,很能说,在互相交流对话中渐渐地把原有的生活语言改造成数学语言。
3.出示:方钢体是不是正方体?
生七嘴八舌:正方体!长方体!
4.认为是正方体的说说理由,认为是长方体的也说出你的理由。其他同学当评委。
生1:它有正方形的面,看上去有点方,所以是正方形。
生2:我看它有点扁,它有的面是长长的。
师:有人认为是正方体,有人认为是长方体。很难确定是吧?让我们来仔细看一看它更像谁。
师:先来看看它的面,(指着正方形的面)有几个正方形面?
……
生:面有大有小,正方体的面都是一样的。所以它是长方体。
生:它总体还是有点扁的,所以是长方体。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经历辨析方钢体究竟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的过程,感悟两者的本质区别。在学生的七嘴八舌中小朋友渐渐明白了:有的长方体会有两个面是正方形;正方体是所有面都是正方形且相同;正方体和长方体有区别也有联系。
5.认识圆柱
师:(屏幕上呈现圆柱体)这是什么?
生:圆柱体。
师:你们桌面上有圆柱体吗?如果有请拿上来。
师对台上的小朋友说:把你们手上的物体都举起来,让大家看看都是圆柱体吗?
生七嘴八舌:是、不是、都是、不是……
gzslib20230104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