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徐诞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33期 本文字数:2501
童年是人生沙漠中的一口水井。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面向
儿童生命道德成长的学科。我心目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应该重新发现
儿童,构建可感、可触、可生、可长的童心课堂,让儿童站在正中央。一是要转换儿童视角,彰显学科特质;二是要抵达儿童内心,落实道德与法治教育;三是要回归儿童文化,实现课程价值。点燃儿童,才能照亮教育。
什么是童年?童年的价值是什么?圣·埃克苏佩里创作的童话中的小王子说得好:“使沙漠显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一口水井。”童年就是人生沙漠中的这样一口水井。童年不是阶段性的,其影响的是人的一生,或隐性或显性。道德与法治课正是一门面向儿童生命道德成长的学科,课程标准反复强调“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儿童的需要”“儿童的品德”等。儿童不是尚未成长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尊重儿童,就是尊重生命。我心目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应该重新发现儿童,构建可感、可触、可生、可长的童心课堂,让儿童站在正中央。
一、转换儿童视角,彰显学科特质
课程始终强调“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發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儿童有其丰富性,有鲜明的个体性,又有复杂的社会性。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全面认识立体的儿童。我们要关注“教材中的儿童、教室中的儿童、生活中的儿童”,要兼顾“以前的儿童,现在的儿童,未来的儿童”,让他们实现时间的自由转换,空间的无缝对接。
(一)关注学程设计
统编教材强调,以儿童的有效学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为儿童的学程设计相应的教程,以学程代教程引发有效的教学活动。因此教材更是学材。如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快乐过新年”,分别从多个角度讲述新年的概念和风俗习惯,有的老师这样设计探究环节:
第一关:春节说由来
师:人们把过春节称为过年,你知道“年”的来历吗?谁来说一说?
一起看看年的传说吧(播放课件动画:年的传说。年兽在除夕日吃人,村民都跑到山上去,后有一老者贴红纸、烧竹筒,吓跑了年兽)
师:故事告诉我们“年”是什么?人们放鞭炮、贴春联、挂灯笼是为了什么?
师小结:这只是个传说,世界上没有年兽,但春节习俗一直保留至今。因此春节就成为我国最隆重、最古老的传统节日。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些有关新年的民风民俗及其来历)
面对一年级的学生,这样的设计不但不能激发学习兴趣,还让许多学生对“年”产生了害怕和不理解的情绪,“快乐过新年”更无从谈起。这样的教学设计是知识的逻辑、成人的逻辑,而非儿童生活的逻辑。看似教得顺利,实则学得机械。
有教师做如下修改:
活动一:大家一起过春节
看一看:春节多热闹!播放春节舞狮、挂灯笼、观花街等视频。
说一说:春节的习俗。
如:买年橘、拜年、收压岁钱(演一演)。
贴春联(贴一贴)、放鞭炮烟花、逛花街。
师:春节多热闹!喜欢这样的春节吗?为什么?
师:刚才谈到的都是我们南方人的春节习俗,下面就让我们去北方过年吧!
活动二:我到北方去过年
说一说北方的春节习俗。
这样的学程设计,寻找儿童最近发展区,切准儿童思维方式,让儿童“动起来”“玩起来”。
(二)创设体验活动
道德与法治教材二年级上册“欢欢喜喜庆国庆”,有一个环节“识象征、树意识”,教师出示国旗、国徽、国歌的图片,创设了一个“我是代言人”的分组探究活动。
说一说:她是什么样子的?含义是什么?你在哪里见过或听过吗?学生自由说,教师相机补充;
摆一摆:国旗的五颗星如何摆的?(注意摆准四个角的位置);
练一练,当国歌响起的时候,我们该如何敬礼?
辨一辨,出示课本中的绘本,说说好与不好的行为,并说明理由。
(师相机板书:尊重、爱护)
师小结:爱国不仅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还在一言一行的细节中。
这一活动设计,充分调动童眼、童手、童心,多感官参与,变抽象为直观,让儿童知之、乐之、好之。
(三)捕捉课堂生成
儿童本来的名字是“自由”,最伟大之处是“可能性”。不论课前如何精妙设计,都不能忽略课堂儿童的生成,这是儿童赐予课堂最宝贵的资源。在执教二年级“讲文明,懂礼貌”一课时,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演练:到别人家做客时,就餐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自由练习完之后就各自回到了座位,这时教师发现了一个细节:
师:刚才表演完,同学们回座位,都很谦让,但有一个学生对着另一个学生说“让一让”,你觉得这样说合适吗?该怎么做?
生:可以改成“请让一让”。
请刚才这个学生重新说一遍,掌声鼓励他变得更文明、更礼貌(相机板书)。
师:加了一个字就完全不同了,谢谢大家的帮助。
课堂上这位教师眼里有儿童、心中有儿童,抓住儿童接纳的最佳节点,不露痕迹、一语中的。
二、抵达儿童内心,落实道德与法治教育
儿童期是儿童道德情感、道德认知、道德判断能力形成的关键期。其中,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需要在实际矛盾冲突中锻炼、强化、形成。该课程涉及儿童“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四个方面,无不关注儿童内心世界与自我、外界的相处,无不指向儿童内心世界的充盈与完善。道德与法治课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儿童在两难情境的辨析中,,抵达儿童真实内心,实现“用道德滋养法治,用法治保障道德”。
gzslib20230104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