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冯秀娟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32期 本文字数:2724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人们对教学的要求逐渐提升。语文教学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知识素养,帮助学生掌握相关文字,还需要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渗入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美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树立正确的观念
小学是学生刚开始学习的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年龄普遍较低,对社会外界认知能力较差,所以该阶段的教育教学是对今后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以及其他理念的关键环节,需要教师积极进行正确的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传统美德以及经典故事,在小学阶段为了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需要教师选择合适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并做好教学工作,深刻体现文化的魅力。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外来文化流入我国,而学生在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时,会接收到许多外来文化,但其分辨不出文化的优劣,因此会有一些具有负面影响的外来文化以及网络中粗俗语言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导致很多学生出现喜怒无常、自私自负等负面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通过课堂语文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其积极向上的作用,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今后学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高尚的情操
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渗透古典传统文化能够使学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能利用传统文化的历史厚度与精神高度,陶冶学生情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抒发其浓厚的文化内涵来教育学生,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同时还能填充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塑造良好的品德
学生的品德素养要从小开始培养,需要借助传统文化的力量,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我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哲理很多,例如,儒家五常的“仁、义、礼、智、信”等。若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学习和掌握这些文化内涵,便能够以健康、积极的心态来面对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格。在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经典著作、诗词,其中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以及所展现的精神,例如,老子提出的“无为”,不妄为、不乱为,对我国社会稳定具有很大的帮助;古诗《石灰吟》,诗词抒发了明朝作者于谦的爱国精神。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渗透优秀的文化,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四)培育良好的人文精神
在新课程改革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的是教学知识以及意识形态,对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以及人文精神教学并不重视。但新形势下,学生通过朗诵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诗词,对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爱国精神等具有深刻意义。虽然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丢失了一部分,但所流传下来的著作、诗词都是语言精练、词句优美的作品。学生年龄较小,正是养成良好人文精神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大量的传统文化经典,能够在学习文化的过程中体会传统文化的语言魅力、文化内涵,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
(一)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教学
诗词是古代诗人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其具有文章结构精简、蕴意浓厚的特点。诗词作者仅通过几十个汉字就能表达出自身想要抒发的情感,这是需要小学语文教学借鉴的。目前,小学语文诗词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朗读诗词内容后,便对诗词中经典的句子进行分析,要求学生对其进行背诵。学生在背诵时可能还没有将诗词所抒发的情感、表达的寓意理解到位,对诗词背景以及作者人生轨迹并没有充分了解,导致在背诵时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这不仅使学生背诵时可能由于诗词绕口难以背诵,同时也没有理解诗词的内涵,更无法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导致学生背诵后容易遗忘。这种方式只能让学生应付考试,却没有让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来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因此,教师在开展古诗词教學时,应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以及自身教学能力,营造与诗词抒发的意境相符的教学氛围,满足学生的需要,并渗透传统文化,在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同时,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诗词中所蕴含的深意和语言的魅力。
例如,教师在开展《回乡偶书》的教学活动时,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以图文并茂、声频结合的方式营造一种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孤独、清冷的意境,将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象体现在大屏幕上。教师在对诗词声情并茂地朗诵后,可以要求学生跟随教师的语速、音调进行朗读,便于学生体会到作者书写诗词时的心情,方便以后对其熟读和背诵。由于小学生刚接触语文学习,单凭自己的能力无法融入诗词意境当中,无法感受到诗词所抒发的作者久别归乡的伤感以及归乡后的亲切感,所以需要教师积极、正确地引导学生。教师可以在开展教学前布置预习内容,让学生在家中利用互联网技术,借助网络了解作者的人生轨迹、诗词的写作背景,学生通过预习,能够感受到鲜明的人物性格。在热闹的乡村中,,路边的小孩问你从何处来,却不知道你本属于这个乡村,学生能够切实体会到作者内心的孤寂感受,也体会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围绕《回乡偶书》的主题,“归乡的伤感和喜悦感”进行知识延伸和扩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与传统节日建立联系,观摩古代人归乡后的内心情感,让学生在每年的中秋团圆佳节中体会到归乡团聚的情感,并让学生学会感恩,实现用德育教导学生。在这样的语文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理解诗词中所蕴含的寓意、作者抒发的情感,还能够有效提高其文化素养,并主动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传播、弘扬。
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灿烂组成部分,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要注重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示儿》中写道“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体现出这位诗人一生的爱国抱负,始终不忘祖国的统一大业,其赤诚的爱国之心值得后人学习。语文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的爱国精神,争取做祖国的栋梁之材,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还要教育学生加强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唐代诗人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写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样的传世佳句,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这样的佳句,感受古人的思乡之情。爱国主义情感还包括对劳动的热爱,李绅在《锄禾》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表现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尊重。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悟诗句中所体现出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做一个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的优秀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