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石丽娟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32期 本文字数:2557
摘 要:思维导图作为一种中学、高校常用的学习策略,引入
小学学习的时间较短,,探索其对
小学生学习以及教师教学的帮助十分必要。通过对小学生
语文看图写话学习的特点及要求、思维导图在部编版小学
语文学习中能够起到的作用以及如何实际运用思维导图三个方面,对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看图写话中的应用及策略进行讨论。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维导图;看图写话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二年级的写话训练则是重中之重,是关乎表达和写话能力发展的基础,也是语言逻辑发展的基础。所以在群文阅读全面推广和普及的同时,通过“多维”拓展,将学生课堂上发散性的思维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清晰,从而形成具象的基本语言表述框架,让低年级的写话有章可循,语言表达有“法”可依。现在的小学作文教学,唯一统一的依据就是教材上“语文园地”中的习作训练。可是,仅仅只有一个“习作要求”,没有任何方法介绍的作文教学,真的就要寄托于教师的写作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天赋吗?显然这是不可取的,教师需要改变这种固化模式,创新更有效、更科学的教学模式。于是,本课题研究引入了思维导图元素,以此为工具基础改进教学模式。
一、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语文学习在小学低年级的学习任务中尤为重要,这其中,小学低年级学生需要发展看图写话能力。在此阶段,教师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帮助小学生锻炼发展自身的写话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自行组织文字、话语的习惯与能力,使学生养成脱离辅助也能自发进行看图写话的自觉性。
(一)推动单一向多元化写话模式的转变
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存在议题单一缺乏比对,难以形成形象化的思维体系,跨步大、线条粗等问题,这增加了低段学生由文到画面到图的转化难度,尤其是聚思、聚情、聚画面的思路较难形成闭环式通路,最终形成了写话障碍。小学低年级写话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要培养其对写话的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
(二)在群文阅读课堂中找到语言背后的运用规律
课文和写话的距离看似很近,实则遥远。并不是教科书上的几句具体指导和几篇范文所给予学生似懂非懂的所谓“指点迷津”就能掌握的。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的形象思维仍占主导,逻辑思维很不发达,难以理解抽象概念。单一的语言表述掌握并不困难,而如何组合便成了阻碍他们写话能力提升的症结所在。在群文阅读课堂中,利用思维导图将过程反向呈现,能够看到文字的组合运用规律。只有先熟悉这些规律,才能在写话时真正独立地去运用。
(三)看图写话也可以成“画图”写话
有图可看的时候,写话相对较简单。一旦无图可看,抽象的概念形成具体的文字就是低年级写话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我们已知的思维导图根据其逻辑关系共分为八个类型,要将这些逻辑关系不同的思维导图调整为更适合低年级学生运用,更简单、更清晰,从而能更有效地提高写话能力的“分类写话思维导图”,让写话先循“序”再渐进。
二、小学语文学习中思维导图的应用策略
(一)群文阅读课堂中的语言运用规律
1.对修辞手法的学习应用
思维导图在群文阅读课堂中能够起到十分重要的联系作用。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在群文阅读课堂上记住大部分文章是不现实的,所以需要引入思维导图来帮助,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将每篇文章中相似的修辞手法部分摘选出來,做成带图像引导的手法的比较思维导图。其中,首先应当制作相同相似修辞手法的思维导图,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其中的课文部分能够引导低年级小学生了解修辞手法。据统计,一到三年级的比喻句中,使用明喻手法的共有74句,在比喻句中占比84%,那么教师就能够通过将典型的利用明喻手法的句子列举出来,创设出场景,通过如风、雨、云等普遍存在的意象将彼此连接,或者将动物、植物、静物等分成一类,利用低年级学生会感兴趣的意象进行印象强调,帮助学生记忆。然后,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思维导图的制作中,将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意象融入思维导图中,让其利用图像自行进行语言组织和看图写话。其次,应当制作不同修辞手法的思维导图,用相似的修辞手法做对比,指出哪些情况是不能使用的、哪些情况是容易错用的。鉴于学生年纪较小,这部分应当以事例为主。
2.依靠素材培养观察能力
思维导图在小学生进行写话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学生联系各种素材,在观察中将素材互相拼凑、互相联系。低年级学生由于生活阅历不足,在进行看图写话的表达过程中往往缺少相应的素材,此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思维导图,首先设定核心,其次引出几个大点,接着在所引出的支点的基础上进行更加发散的讨论,依靠支点本身的内容进行素材的观察、选择。最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绪和生活体验进行写话表达。以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材为例,在《狐假虎威》一课中,教师可以将狐狸和老虎两者作为讨论核心,让学生对这两者进行感性上的描述,挑选出其中概括性较强的形容词,再进一步对这些形容词进行表达,从而最终作为课文引导学习课文。
3.通过问题引导提高兴趣
群文阅读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提高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对语文教学来说非常重要,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最基础的知识内容。但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有些群文阅读枯燥、乏味,很难围绕文章展开深度探索。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思维导图的优势,通过由浅至深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语文知识中新奇、有趣的部分,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思维导图教学法在很多教师和学生看来,是针对文章本身内容所展开的,但是如果对文章不感兴趣,不愿意了解文章,那么再清晰的思维导图也无法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从导入文章到深入内核,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思考。比如,部编版教材中的《大禹治水》这一课,教师可以抛出“古代科技没那么发达,该怎么治理水呢?”这样的问题导入,通过“鲧的治水方法合理吗?管用吗?”“大禹为什么不回家呢?”“为什么大禹治水方式更管用?”“你欣赏大禹什么样的精神?”之类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让低年级的学生也能沿着顺序和思路学习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