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钱承英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32期 本文字数:2639
摘 要:目前,在社会生存压力影响下,许多
农村家庭去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很多适龄儿童成为留守儿童,其心理在成长中因外界环境等影响而发生转变。为使留守儿童的身心可以健康成长,需要在
农村小学班级管理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效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能使留守儿童感受到温暖,在科学的心理教育引导下使其身心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农村
小学;班级管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在社会发展大背景下,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被列为小学教学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尤其是农村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班级管理中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通过重视、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科学的心理引导,建立有效的心理健康辅导渠道,使儿童感受到来自班级的温暖,并在班级中建立健康中心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等策略,将会有效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帮助并引导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三观”,,以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投入学习和生活中。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行为表现
(一)性格孤僻
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当中缺乏父母教育,导致其在遇到问题时,不愿意告知其他人,而父母也因为一些原因,无法与孩子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疏导孩子的心理问题。另外,由于其年龄原因,心智还不够成熟,不能独立地解决一些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容易形成封闭的心理状态,不愿意与其他人进行沟通交流,更不愿和同龄人一起玩耍。还有一部分留守儿童,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导致他们产生了十分敏感以及自卑的心理状态,认为周围的人都会瞧不起自己,对陌生的环境和事物,都会产生恐惧、紧张的心理,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正常地面对考试以及课堂提问等,长此以往,就会使儿童的性格越来越孤僻,形成不良的成长状态。
(二)逆反心理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来自父母的关爱,因此,导致其长期缺乏安全感,在社会中没有归属感。不良心理问题的长久积压,使留守儿童产生了逆反心理,在课堂学习中,不认真听讲,甚至出现睡觉、逃课等不良现象,在学校生活中容易与其他同学发生肢体冲突,在自身出现问题时也不能与其他人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最终导致留守儿童的逆反心理越来越严重。
二、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方面
童年阶段对成长过程是非常重要的,童年时期所塑造的人格、交际能力、情感以及心理状态等,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有着深远的影响。对儿童而言,童年阶段不仅是对人格塑造、心理承受能力、知识开发以及道德行为养成的重要阶段,还对儿童的学习能力以及思维空间拓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大部分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更容易造成亲子关系紧张以及家庭关系失衡等不良因素,当孩子长期缺乏父母关怀,就会对社会产生没有归属感的负面情绪,进而逐步疏远社会生活,封闭自己。
(二)倾诉对象方面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当他们遇到心理健康问题时,不能及时地与父母沟通、交流。因此,他们的第一倾诉对象是朋友,然后是老师,最后才是监护人。当留守儿童与朋友进行分享时,由于朋友大多是同龄人,因此,朋友有时候不能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甚至有一部分朋友会将留守儿童倾诉的内容传递到其他人那里,而其他人会用这些事嘲笑他们,导致了留守儿童与朋友之间逐渐产生间隙,越来越不相信别人,逐步地封闭自己。向老师倾诉时,由于儿童对老师存在一定的畏惧感,当留守儿童真正遇到问题时,也不会与老师进行交流,只会把遇到的问题默默地藏在心里。父母不在孩子身边,无法对孩子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疏导,进一步导致留守儿童不愿意去上学,不仅影响了其对知识的学习,还无法有效树立留守儿童正确的价值观。
三、班级中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策略
(一)重视心理引导
在农村小学班级中,留守儿童所占的比例很大,因此非常有必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此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观。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和组织者,这项工作内容的有效开展,需要其重视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从而进行心理引导。一般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有语言的教育引导和行为的教育引导,在具体实施中要结合留守儿童的认知特点、理解能力和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整体的分析和总结,以此为出发点开展科学的、趣味十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而有效帮助留守儿童消除内心不良的思想状态,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例如,班级内留守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兴趣爱好大抵相同时,班主任可以创建游戏活动,要清晰明了地设置游戏活动的规则,安排多样性、综合性的游戏内容,既符合留守儿童的认知特点,又具有非常强的教育特色,這样当留守儿童与班级内其他学生进行游戏互动时,会感觉到大家都一样,只要努力就会获得成功,找到努力的方向,从而积极端正心态,消除不良的想法,积极投入学习和生活中。
(二)重视提供心理健康辅导渠道
在农村小学班级中,外界的心理健康教育设施不足,班主任需要重视在班级中提供心理健康辅导渠道,使留守儿童感受到温暖。一般情况下,农村小学班级中经常开展的交流活动是主题班会。如开展学习交流班会。学生会在此次班会中将自己的学习烦恼和学习心得与其他学生和班主任分享,这时,班主任会充分、全面地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并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重点关注,及时发现学习问题及时进行针对性解决。基于此,班主任可以在班级中开设以“心里话交流会”为主题的班会[1]。其开展形式要与平时班会开展形式不同,主要以“文字”的形式开展。班主任在班会开展前可以这样引导:“今天的班会主题是‘心里话交流会’,但并不是用语言表达出来,而是以匿名信的形式进行交流。”学生对这样的班会形式感到好奇,而且是以匿名信的形式进行表达,让学生可以放心书写。在班会中,留守儿童也会放心地将心里话与疑问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是班主任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的第一步,可以让其感觉到没有被区别对待,并能让其安心、放心地进行文字记录,写出内心真实想法。最后,当所有“匿名信”都写完上交后,班主任要对每一封信进行细心、耐心阅读,最终发现留守儿童的内心渴望,以此做出有效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使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