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闽都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

2023-02-02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本文作者:黄晶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31期 本文字数:2510

   摘 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尝试对地域特色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因此,对标“文化传承与参与”这一学科核心素养,深入挖掘闽都文化可融入中职语文的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具有丰富的思政元素、育人内涵。因而,教师应采用对比教学策略、情境教学策略、项目教学策略将闽都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实践。
   关键词:闽都文化;中职语文;实践研究
   文化是语文课程的命脉,在2020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文化传承与参与”是学生通过语文学科学习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守住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地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从地域文化中寻根塑魂,让地域文化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精神源泉,方可打造更有底蕴、更有成效的中职语文课堂。
   一、闽都文化可融入中职语文的教学资源
   福州作为福建省的省会城市,蕴藏着千年的闽都文化,如发端于船政学堂的船政文化,外显于三坊七巷、上下杭等街区的建筑文化,活跃于世界各地的闽商文化,及以寿山石雕、脱胎漆器、软木画、牛角梳等为代表的工艺文化,还有以林则徐、沈葆桢、严复等为杰出代表的名人文化。
   闽都文化资源虽然丰富,但它并非天生为中职语文教学所准备的,教师需要对闽都文化资源进行筛选、加工、整合。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标中提出教师要“尝试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学习资源,提高语文实践能力,提升人文素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立足课程教学目标,结合学生需求与专业实际,笔者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才能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闽都文化资源。
   (一)融入闽都船政文化,培养民族精神
   张志公先生曾说过:“语文是个民族性很强的学科。”那么,闽都船政文化就可以为中职语文课程在培育民族精神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文化资源支撑。
   爱国自强是船政创办的初衷,也是闽都名人林则徐、沈葆桢等人悟西方真理、觅强国之路的一种探索。船政在创办之初屡经磨难,内有保守党人的层层阻挠与恶意诋毁,外有列強的恐吓威胁。然而,当时有一批爱国志士深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道理,觉醒图强掀起了一场著名的洋务运动。船政人才们终“以中国之心思通外国之技巧”,仅用二十年时间,达到了西方五十年才达到的造船技术,实现了“中国制造”。在船政艰苦创业的历史中所折射出的中华民族爱国自强、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是当代中职生需要坚定传承的。
   (二)融入闽都工艺文化,弘扬工匠精神
   根据课标,“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作品研读”专题是语文课程内容之一。弘扬劳模工匠精神已成为中职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当前中职生身上普遍存在着浮躁之气,闽都工艺文化的匠人之道是引导中职生巧“技”持“恒”的瑰宝。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艺层面;二是精神层面。技艺层面,体现的是一个字“巧”。以寿山石雕为例,寿山石雕刻技艺目前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由“相石”开始,在整个创作和制作过程中,又要根据石材颜色的变化而变化。可以说,一件好的寿山石雕作品是和相石取巧、因材施艺、因势造型的“巧”技有着莫大的关系。精神层面,体现的是一个字“恒”。以软木画为例,软木画的每一刀都必须精细、精准,除了对技艺的要求,更是要靠匠人们精益求精的执着追求,否则一点差池都可能影响作品的美感。
   (三)融入闽都榕商文化,激发创新创业精神
   中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中的文化参与,是要求学生“拓展文化视野,理解文化的多样,懂得尊重和包容”。那么,派生四海的闽商文化其创新创业精神对中职生在文化参与方面具有促进作用。
   闽商是中国著名的地方商帮,榕商是闽商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商善于抓住机遇,并将努力拼搏作为信念。无论是小本经营还是大资本运作,闽商均能吃苦耐劳、勤俭奋发。近年来,闽商更超越了“爱拼才会赢”,走出了“巧拼”“善拼”的新路,不少企业纷纷上市,打造了自己的品牌。此外,,闽商有强烈的眷恋故土的情怀,他们大多慷慨解囊,无私支持家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
   “善观时变、顺势有为、敢冒风险、爱拼会赢、合群团结、豪爽义气、恋祖爱家、回馈桑梓”,这32个字很好地诠释了闽商文化,也为中职生在文化参与方面提供了良好范式。
   二、闽都文化融入中职语文的教学策略
   通过对闽都文化资源的梳理,可以发现他具有丰富的思政元素、育人内涵。那么,以何种教学策略将其融入中职语文教学是一线教师需要探索的。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三种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实践。
   (一)对比教学策略
   对比教学策略,是指鼓励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独立思考,以触类旁通的方式进行推理迁移,这种教学方法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展开自主学习。
   “感受和理解文本中蕴含的不同时代和地域的文化,增加文化积累”,这是课标中对学生学业质量的考核标准之一。以文言文《劝学》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可适当进行拓展,将荀子“善假于物”的学习观与闽都船政文化中“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学习观进行对比。教师先重点讲解“善假于物”的学习观内涵,后提供相关的资料让学生了解“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学习观萌芽于林则徐的《四洲志》,形成于魏源《海国图志》,实践于船政的兴起。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得出结论:战国荀子“善假于物”的学习观强调的是通过学习,借助外物,以增强个人的能力,侧重个人的发展。而清末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学习观,强调的是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与西方国家相抗衡,侧重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兴亡。“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善假于物”的理论践行与拓展。
   通过对比迁移的教学策略,摒弃教师的简单说教,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主动探究两种“学习观”的异同,并进行了现代性转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正确的学习观,即学习要扬长避短,要巧学活学,要把学习与国家富强、民族命运紧密联系起来。

相关文章:
  • 1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思政教育的研究
  • 2 基于OBE理念的智慧对分课堂设计与实践
  • 3 基于OBE理念的车辆驾驶控制系统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
  • 4 幼师生情绪调控能力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 5 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下学业发展性评价研究
  • 6 信息化教学与PBL教学相结合在传染病学临床实习教学中的
  • 7 陕西省科研经费“包干制”推进策略分析
  • 8 中文版自我概念与认同量表(SCIM)的结构及信效度检验
  • 9 Matlab软件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的辅助应用
  • 10 网络PBL教学在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及评价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